大学生云报8月28日讯(通讯员 郑骏豪、曹晓倩、牛文妍、冯青云)7月15日—30日,渭南职业技术学院“柿染碳新”非遗驱动柿子循环利用实践团赴富平开展“非遗技艺传承”暑期社会实践活动,通过实地探访、深度调研,探寻柿染技艺创新路径,助力乡村柿子产业发展,以青春力量推动非遗赋能乡村振兴。
在频阳博物馆,队员通过明清柿漆农具、近现代柿染服饰等展品,系统梳理富平柿子种植与柿染技艺的历史脉络,了解非遗在农业与生活中的应用。
▲图为团队成员学习柿染工艺 郑骏豪 供图
“柿染可不是简单的染色,得经过选果、榨汁、发酵、滤渣、固色等12道工序,每一步都得靠经验拿捏。”在富平柿染非遗企业“柿小染”,“柿小染”创始人、柿染技艺传承人杨维娜向实践团介绍现代化柿漆生产线。
富平柿染有千年历史,过去多为农家自用,如今通过团队研发的“低温发酵+标准化染色”技术,不仅保留了传统柿染“越晒越红”的特性,还将生产周期从3个月缩短至45天,产品也从单一的布料拓展到服饰、家居用品等20多个品类。实践团学习青柿单宁转化为天然染料的创新工艺,见证非遗与科技融合的产业升级 。
▲图为团队成员在薛镇湾里村的柿寿星学习 郑骏豪 供图
在薛镇湾里村,实践团围绕柿染产业对乡村振兴的带动作用展开调研:走访智能化柿子加工厂,了解科技对柿饼品质与生产效率的提升作用;通过问卷与座谈,为该村柿染文旅IP开发、电商平台建设提出建议,助力湾里村打造“中国柿染第一村”。
目前,实践团的非遗柿染技艺学习与文化传承行动还在继续,实践团将持续通过技艺学习、技能训练、技术创新,进一步探寻柿染技艺创新路径,把脉乡村柿子产业发展,为乡村柿子产业赋能,让千年非遗在乡村振兴中焕发新活力。
声明:凡来源或标记以“大学生云报”之内容均为本网合法拥有版权或有权使用的作品,至发布之日起三日后方可原文转载,转载时请注明来源及有效联系方式。
审定:冯青云 责编:赵旭 + 投诉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