岱宗拓印非遗寻踪队:以青春足迹,叩响千年文脉

发布时间:2025-08-28 11:42   来源:大学生云报 | 冀子涵   阅读 1.2千+一键复制本页标题和网址

报告总结

大学生云报8月28日讯(通讯员 冀子涵)近日,河北传媒学院岱宗拓印非遗寻踪实践团队奔赴泰安市泰山区,深入白马石村与井家洼村,开展暑期“三下乡”活动。用七天时间踏遍泰安山水村落,在与拓印的对话中,触摸非遗传承的温度。

(团队成员于岱庙实地考察 冀子涵摄)

岱庙寻踪:碑刻里的时光印记

红墙黄瓦映着天光,岱庙的石板路上,队员们与千年碑刻相遇。每一块石碑,都是历史写给今天的信笺。在快节奏的当下,与这些“老古董”对视,才懂何为“岁月失语,惟石能言”。

(团队成员于泰安市博物馆实地考察 冀子涵摄)

泰安市博物馆:在历史与创新中寻方向

泰安市博物馆里,明清拓本珍品静静陈列,诉说着拓印技艺的传承脉络;从“守正”到“创新”,队员们看懂了文化传承的密码:既要像博物馆里的拓本那样,留住历史的本真;也要发动新媒体的力量,让老手艺跟上新时代。

(探访非遗传承人张亚明 张一宁摄)

文化馆问道:拓印是与古人的隔空握手,亦是与传承人的掌心相触

此行最珍贵的是采访到非遗传承人张亚明先生,听他细说拓印的门道。队员们在张亚明先生的指导下亲手体验了制作拓片的全过程。当拓片完成的那一刻,文物不再是遥不可及的展品,传承人掌心的温度,让千年技艺有了可触摸的生命力。

(团队成员深入深山寻踪 马雨菲摄)

摩崖石刻:山崖间的“天然史书”

山路崎岖,石阶湿滑,拨开丛生的藤蔓,青灰色崖壁上的摩崖石刻骤然显现。这些藏在深山的石刻,是拓印技艺的“活教材”。它们不仅为研究拓印发展提供了实物依据,更让队员们在攀爬中懂得:探寻文化,总要多一点执着,多一份敬畏。

(团队成员通过幻灯片介绍拓画文化 冀子涵摄)

白马石村:让拓画在乡村扎根

白马石村的各处石刻纹饰藏着村落的记忆。队员们跟着村书记穿梭在村庄中,用镜头记录下这些拓画的“天然载体”。

下午的党群服务中心里,孩子们围着队员们学拓画。PPT上的拓印历史与身边的门楣石刻重叠,孩子们的眼睛里满是惊喜,那是文化传承的种子在悄然萌发。

(团队成员直播传播非遗文化 冀子涵摄)

井家洼村:拓印里的“守正与创新”

从清代村民摸索的家谱拓印技法,到如今的县级非遗,井家洼村的拓印故事藏着乡土智慧。为了将这份古老技艺传播,队员们架起手机当“主播”,这传统技艺与新媒体的碰撞,正是非遗“活起来”的生动写照。

(团队成员合照 张一宁摄)

七天的寻踪之旅落下帷幕,指尖的墨香却似化作无形的丝线,一头牵着泰安山水间的千年石刻,一头系着青年心中悄然萌发的传承之念。路还很长,但只要有这样一群人,带着敬畏与热忱接力前行,这缕跨越千年的墨香,便会永远飘荡在时光里,既守得住岁月的厚重,也开得出未来的繁花,复兴非遗我们一直在路上。 


声明:凡来源或标记以“大学生云报”之内容均为本网合法拥有版权或有权使用的作品,至发布之日起三日后方可原文转载,转载时请注明来源及有效联系方式。

审定:冀子涵    责编:赵旭 + 投诉举报

42 赞
  • 相关新闻
    为你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