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生云报7月21日讯(通讯员 林启钒 范珈毓 范筱翎)为深入贯彻落实乡村振兴战略,展现青春学子的激情活力,福建农林大学安溪茶学院(数字经济学院)“阡陌文旅织锦,政策润壤兴田”乡村振兴实践队在学院团委书记黄国栋老师、茶业科技系刘晓龙老师的带领下,于6月28日至7月4日赴三明市大田县开展实践调研。
政策赋能添翼,乡村聚力勃兴
实践伊始,实践队来到大田农信联社,重点调研了大田县在全省率先推出的“农票贷”创新政策。工作人员介绍道,为了让农民面对农村产权权益“看得见、摸得着“,大田农信社主动扛起服务”三农“,助力乡村振兴“主力军“”排头兵“的使命担当。该政策以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为契机,将村集体经营性财产收益量化为“农票”,农户可凭借农票作为质押物申请贷款。实践队队员感概,正是因为农信社敢闯新路、先行先试、融合优化,才能有效破解“三农”领域融资难、担保难问题。
图为实践队队员与农信联社工作人员面对面座谈 杨芷怡/摄
传承革命精神,赓续红色血脉
6月29日,怀揣着躬身乡土的热忱与探寻红色初心的使命,实践队来到大田县均溪镇玉田村,探访了被誉为福建“西南联大”的第二集美学村旧址。抗战期间,集美职业学校内迁大田,在艰苦环境中坚持办学,创造了抗战烽火中的教育奇迹。队员们在讲解员黄老师的带领下,参观了陈嘉庚旧居、战时校舍等历史建筑,聆听了集美师生和大田县老百姓共同谱写的“弦歌不辍”的动人故事,深刻感受到嘉庚精神的感召力。
图为讲解员向实践队成员们介绍第二集美学村 杨芷怡/摄 6月30日,在大田县屏山乡屏山村朱德出击闽中纪念园,实践队成员重温革命历史,汲取奋进力量,缅怀革命先烈的丰功伟绩。队员们参观展览史料、聆听革命故事,深入了解了当年朱德总司令率领红军挺进闽中的历史背景和战斗历程,追忆当年波澜壮阔的历史篇章。
守护非遗根脉,绽放传统魅力
在大田县桃源镇的老作坊里,实践队队员们围站在青石灶台旁,开启了绿豆饼制作的体验之旅。当地老手艺人先演示筛选绿豆,饱满圆润的绿豆在竹筛中翻滚,手中的动作娴熟利落,去皮、研磨成粉、和糖拌匀,每一步都一气呵成。上手时,队员们总掌握不好面皮的厚度,在师傅的耐心指导下才渐渐找到诀窍。小小的绿豆饼,从面皮到馅料,从力度到火候,藏着这么多“斤两”,这背后不是简单的步骤叠加,而是老手艺人几十年如一日练出的“手感”,更是对生活认真的态度,也让队员们体会到传统美食背后的匠心精神。当绿豆饼的酥香穿越老街深巷,这份传统手工工艺,也从祖辈灶台飘向了乡村振兴的广阔道路。
图为实践队成员在绿豆饼工艺传承者指导下进行绿豆饼制作 杨芷怡/摄 探寻隐匿在岁月里的民俗瑰宝,实践队走进闽中文化戏曲园。大田板灯龙作为“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之一,俗称“龙舞”“舞龙灯”,承载着大田人民的历史记忆和情感寄托。夜幕降临,实践队深入大田县闽中文化戏曲园,深入了解大田板灯龙的历史底蕴。在现场,实践队队员随机采访了一位当地老人,他向我们介绍到,大田板灯龙的历史可以追溯到唐代,在元宵节前后迎板灯龙,是大田县过年的传统民俗。村里统一采购龙板和框架,每家每户装饰布置自家的灯板,在节日时前后相连,在大街小巷里穿梭舞动,将节节灯板上美好的祝愿传递给全县人民,将节日的喜庆氛围漫溢街巷,浸润每一寸土地。随着实践队队员的深入走访,发现大田板灯龙的制作技艺含书法、绘画、剪纸、扎制编糊等工艺,表演融体育、杂技、舞蹈为一体,是炎黄子孙龙图腾崇拜的具体表现之一,蕴含丰富的民间艺术和历史文化价值。近年来,板灯龙不仅传承传统制作工艺,还运用了LED照明和蓄电池等动能、电能,增加科技含量以紧跟新时代的潮流,在传承历史的同时,更以创新赋予其时代生命力,让这一古老民俗在新时代焕发光彩。
图为实践队成员与当地村民交流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板灯龙 杨芷怡/摄 随后,实践队走进当地“群英汉剧团“,观看了《三代婆媳》该经典汉剧剧目。舞台上,演员们的唱腔时而婉转悠扬,时而铿锵有力,身段动作行云流水,将角色演绎得栩栩如生。演出结束后,实践队专访了群英汉剧团团长,他向队员们深情讲述着他与汉剧的渊源,以及他对戏剧的热爱,实践队队员们也从团长的这份热爱中慢慢读懂了那些藏在戏服褶皱里的时光重量。文化振兴不应该是博物馆里的标本,而是青年手中的火把,照亮乡野的漫漫长夜。
图为实践队成员采访汉剧团团长 杨芷怡/摄
挖掘特色资源,打造乡旅名片
7月2日,实践队来到东坂畲族村,村部的工作人员热情地接待了大家,并详细介绍了村子的情况。东坂畲族村是大田县较为集中的畲族聚居地之一,这里的畲族群众保留着许多独特的民族习俗。队员们在村里漫步时,看到不少畲族风格的建筑,木楼依山而建,错落有致,充满了浓郁的民族风情。
在介绍完畲族村的情况后,村部工作人员提到了村里的重要历史建筑——安良堡,并带领实践队前往参观。安良堡,取“安境保良民”之意,有着悠久的历史,是一座集防御与居住功能于一体的土堡。据介绍,当时当地匪患猖獗,为了保护族人的生命财产安全,畲族先民耗时多年建成了这座堡寨。作为国家级文物保护单位,安良堡也以其独特的建筑风格和防御功能成为大田县的文旅地标。当地政府也十分重视安良堡的保护工作,建立了完善的保护机制,尽量保留其原有的建筑风貌和历史信息,力求让这座古老的堡寨能够完整地传承下去。实践队队员们仔细参观了安良堡的每一个角落,抚摸着历经沧桑的土墙,仿佛能感受到当年畲族先民在这里生活、防御的场景,也深深体会到保护这些历史遗迹对于传承民族文化的重要意义。
图为大田县桃源镇安良堡 杨芷怡/摄
青年赋能茶业,助力乡村振兴
怀揣助农热情与对茶山的向往,实践队走进福建省三明市大田县屏山乡内洋村海拔1100米的茶山。队员们穿行于层层叠叠的茶树间,指尖轻触沾着晨露的嫩芽,聆听自然与茶的共生哲学。在茶叶科技系刘晓龙老师和辅导员黄国栋老师的讲解下,队员们探寻大田美人茶的品质密码:茶小绿叶蝉的叮咬刺激茶树分泌特殊物质,赋予茶叶独特香甜风味;当地云雾缭绕、昼夜温差大、土壤肥沃的自然条件,更让茶叶积累丰富养分。
图为实践队成员与指导老师在茶山山顶合影 黄元培/摄 在茶叶科技系刘晓龙老师的带领下,一同设计具有大田特色的茶叶包装。以传统文化为灵感源泉,以茶山风光为创作底色,将板灯龙的灵动线条、安良堡的独特建筑元素巧妙融入茶叶包装设计中。大家精心构思每一处细节,用手中的画笔勾勒出兼具文化底蕴与现代审美的包装图案,赋予大田茶全新的IP形象,助力大田茶以独特的魅力走向更广阔的天地。
图为刘晓龙老师指导实践队成员设计大田特色IP茶叶包装 范珈毓/摄 乡村振兴需要找准并充分利用当地特色,还需要从小做起。实践队成员了解到江山美人茶业以屏山茶园为主产地,是屏山乡当地、大田县当地的茶叶品牌。成员们在出发前学习了直播方式、后台操作方法等等,深入当地直播基地学习交流,推出“大学生乡村振兴直播”观看人数破千,成交金额超500元。直播的最后,实践队成员齐唱《大田后生仔》,美人茶香随歌声飘远,大田县的振兴新篇与乡土魅力,正跟着旋律走向更多人眼前。
图为实践队成员进行乡村振兴直播带货 杨芷怡/摄 此次社会实践活动中,实践队紧扣“农文旅政”四大主题,深入大田县基层一线,通过调研、实践等方式,为乡村振兴提供了青春力量。队员们在实践中深刻体会到,乡村振兴需要政策创新、文化传承、产业升级的协同推进,更需要青年学子扎根基层、服务乡村的责任担当。
声明:凡来源或标记以“大学生云报”之内容均为本网合法拥有版权或有权使用的作品,至发布之日起三日后方可原文转载,转载时请注明来源及有效联系方式。
审定:范珈毓 责编:赵旭 + 投诉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