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财学子三下乡:探索阿城太平村黏玉米的乡村振兴之路

发布时间:2025-07-25 00:31   来源:大学生云报 | 白佳怡 铁拉里沙提 美合日努尔 徐贝   阅读 2.4千+一键复制本页标题和网址

新闻报道

2025年7月15日到17日,南京财经大学暑期社会实践 “一村一品” 调研队深入哈尔滨市阿城区舍利街太平村,围绕当地特色黏玉米产业展开实地调研,探索 “一村一品” 模式下乡村产业发展的路径与成效。


图为“一村一品”调研队合影

规模化种植与技术创新:筑牢产业发展根基

抵达太平村后,实践队员首先来到黏玉米规模化种植基地。连片的玉米田郁郁葱葱,展现出蓬勃生机。基地采用统一的种植标准与管理模式,推进土地流转,不断扩大种植规模。智能化灌溉设备的运用,实现了水资源的高效利用,凸显科技在农业生产中的关键作用。

在富丰黏玉米种植合作社,实践队员了解到错峰种植技术的应用,使鲜食玉米供应期延长至十月中旬。合作社实行统一标准化管理,统一批量采购农资,集中使用农机,降低生产成本的同时,提高了作物品质和产量。每亩增收 2000 元以上,经济效益显著提升,为农户带来了实实在在的收益。

图为玉米种植地 白佳怡 供图

产业链延伸与深加工:提升产品附加值

下午,实践队员走访村内黏玉米加工场所。在富丰黏玉米种植合作社的加工车间,从采摘到加工处理的连贯流程,严格的时间把控与先进的速冻技术,确保了产品的新鲜度与保质期。而在顺达农副产品加工有限公司,实践队员见识到产业链延伸的成果,玉米汁等深加工产品,进一步提升了黏玉米的附加值。

丰收村的 “丰收加禾粮食加工厂” 将玉米深加工成玉米面、玉米碴子等产品,常年开工的加工厂不仅为村民提供就业岗位,还为乡亲就近卖粮提供便利,节省运输成本。同时,借助互联网直播平台,当地创建了黏玉米品牌,单次直播订单量达 3000 余单,订单总额超 10 万元,创新的营销模式进一步拓展了市场,提升了产业效益。

图为黏玉米地 白佳怡 供图

文化融合与农旅结合:打造特色乡村风貌

傍晚时分,漫步于太平村的民俗街,处处都能感受到黏玉米元素与地方文化的深度融合。墙上的绘画作品生动展现当地与黏玉米相关的生活场景与历史故事,秸秆等原材料制作的艺术雕塑别具特色。黏玉米不仅是农产品,更成为承载地方文化的符号,为产业发展增添文化内涵。

村内的 “赵记满族全猪宴” 以金源文化为主题,庭院四周的精美墙绘讲述着金源文化故事,成为哈尔滨人周末打卡地。其阿城城区新店特别设置农产品销售专区,展示销售当地黏玉米等特色农产品,实现以农促旅、以旅强农的融合发展,帮助农民拓宽增收渠道。

品牌建设与市场拓展:增强产业竞争力

阿城粘玉米获得国家地理标志产品认证,产地保护范围覆盖舍利街道多个村落。当地独特的地理气候条件,为黏玉米品质提供保障。自 1997 年起,当地引进推广垦粘 1 号玉米杂交种,农民种植水平不断提高,市场意识逐渐增强。九个乡镇形成规模化种植,成立粘玉米生产协会,创建多个自主品牌。

实践队员还关注到村内黏玉米的电商销售情况。在直播间内,主播正通过网络平台向外界推广太平村的黏玉米产品,借助线上渠道,产品销售范围覆盖全国各地。冷链物流的配套使用保障了产品在运输过程中的品质,体现了农村产业在市场化拓展方面的积极探索,数字经济为乡村产业发展带来新机遇。

图为民俗街卖的煮玉米 白佳怡 供图

乡村振兴与青年担当:激励人才投身乡村建设

黏玉米产业为太平村及周边地区带来显著变化。在富丰合作社,参与农户达到 33 户,实现 “家门口” 就业 26 人,户均增收 7000 余元。土地托管模式让农民获得稳定收益,庭院经济也得到充分利用,舍利街道有 311 户农户利用自家庭院种植黏玉米,通过订单销售方式提高收入。该产业激活 “兴一个产业、活一片经济、富一方群众” 的发展格局,为乡村振兴注入持续动力。

图为农户自家庭院种植的玉米 白佳怡 供图

此次实践,让南京财经大学的实践队员们对 “一村一品” 模式下乡村特色产业的发展有了更清晰的认识。从种植到加工,从文化融合到市场拓展,太平村黏玉米产业的发展路径呈现了乡村产业振兴的具体实践。实践队员深刻感受到乡村发展的活力与潜力,也认识到乡村振兴不仅是产业的振兴,更是人才、文化、生态等全方位的振兴。这次调研激励着青年一代在未来学业和事业上为乡村建设贡献更多力量。


声明:凡来源或标记以“大学生云报”之内容均为本网合法拥有版权或有权使用的作品,至发布之日起三日后方可原文转载,转载时请注明来源及有效联系方式。

审定:徐贝    责编:赵旭 + 投诉举报

80 赞
  • 相关新闻
    为你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