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交大城院学子奔赴河南灵宝,解码红绿融合振兴新路径

发布时间:2025-07-25 00:21   来源:大学生云报 | 党童昕   阅读 7.3千+一键复制本页标题和网址

新闻报道

为纪念抗日战争胜利80周年,深度融入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战略,7月5日至20日,西安交通大学城市学院暑期社会实践团下沉河南省灵宝市,追寻红色足迹,以“窄口溯红魂,长河护碧澜”为主题,开展暑期“三下乡”活动。

烽火窄口的精神接力

来到河南振宇红色教育基地,实践团伫立于1944年灵宝战役的主战场。馆内旧物无声,照片凝重,抗日名将王剑岳壮烈殉国的历史瞬间穿透时光,令学子深刻体悟烽火淬炼的初心。这红色基因的磅礴力量,为实践团探索“红绿融合”路径提供了启示。

▲图为实践团成员在河南振宇红色教育基地

在窄口水库纪念馆内,实践团成员被钢钎铁锤凝结的盐霜与万人凿石的老照片深深震撼。为终结“十年九旱”,灵宝人民以血肉之躯在崇山峻岭间筑起“人工天河”,改天换地。“自力更生、艰苦奋斗、团结协作、无私奉献”的窄口精神,正是抗战精神在和平年代的壮丽延续。作为黄河重要支流的生态屏障,窄口水库堪称早期兴利除害的工程典范,其精神内核为黄河流域生态保护与高质量发展提供了历史镜鉴,完美诠释了红与绿的时代融合。

▲图为实践团成员参观灵宝市窄口水库纪念馆

绿水青山的振兴密码

在“亚洲第一高山果园”寺河山苹果小镇,实践团触摸到了“绿水青山”通向“金山银山”的鲜活路径。每一颗灵宝苹果需经百道工序、300天自然生长,在高山昼夜温差中凝练脆嫩。规模化苹果种植构筑起守护黄河支流水质的生态屏障,科技赋能与三产融合更使苹果跃升为价值200亿的超级品牌,成为黄河流域“生态产业化、产业生态化”高质量发展的微观典范。

▲图为实践团成员在“亚洲第一高山果园”实地查看

驱车灵宝市沿黄生态廊道,“六个万亩”基地同样引发关注。该区域自东向西分布着古枣林、特色水果、优质蔬菜、油菜、荷塘、彩色小麦等六大种植区,既构成黄河岸边的绿色生态屏障,又形成规模化农业集群。团队在走访中看到,万亩荷塘与古枣林相映成趣,文化墙展示的农耕历史与现代农业景观交融,通过“农业+旅游”模式实现生态效益与经济效益双赢。

在函谷关镇东寨村和尹庄镇唐窑村两个乡村振兴示范点,实践团见证了乡村振兴战略在基层的多元实践。东寨村依托函谷关文化地缘与黄河生态,打造生态景观廊道与精品民宿集群,将绿水青山直接转化为文旅吸引力;尹庄镇则以智慧农业贯穿苹果全产业链,实现“果园连市场”。两村路径各异却殊途同归,印证了“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强大生命力,为“红”驱动“绿”的融合振兴提供了双重样本。

古关新韵的价值闭环

函谷关峭壁间残留的弹孔与秘密交通站遗址,昭示其不仅是冷兵器时代的传奇,更是红色游击战的天险屏障。实践团在此体验了《大秦风云》实景演出等文旅项目,科技赋能激活了沉睡的历史资源,串联起东寨民宿与尹庄苹果产业链,形成“红色基因—生态保护—富民产业”的价值转化闭环。

▲图为实践团成员在函谷关观看实景演出

活动收官之际,窄口水务管理局为实践团揭示了“建设史诗”迈向“精细守护”的时代篇章——通过智慧化管控与生态化治理,水库持续为黄河安澜提供动力。其运行中贯穿的“窄口精神”,正是“红绿融合”的生动诠释:红色基因已转化为守护黄河碧澜的坚实行动。

▲图为窄口水务管理局负责人为实践团成员介绍智慧化管控系统

此次实践,西安交通大学城市学院的学子们用脚步丈量灵宝大地,在红色地标中汲取精神力量,在生态产业中探索发展路径,在文旅融合中寻找传承密码。正如实践团成员所言:“历史与当下的交织,让我们读懂了‘红’是精神根基,‘绿’是发展路径,而青春的担当,就是让这份‘红绿融合’的画卷在新时代绚烂绽放。”(通讯员 党童昕)


声明:凡来源或标记以“大学生云报”之内容均为本网合法拥有版权或有权使用的作品,至发布之日起三日后方可原文转载,转载时请注明来源及有效联系方式。

审定:党童昕    责编:赵旭 + 投诉举报

241 赞
  • 相关新闻
    为你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