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码地名“密钥”,激活乡村动能——广西师大“言途索靖”团队探寻靖西的“名”与“情”

发布时间:2025-07-25 00:05   来源:大学生云报 | 黎佳颖 黄秋域 刘慧婷 黄俪媛 崔艺丹 张嘉璇 魏宪骏   阅读 4.1千+一键复制本页标题和网址

报告总结

靖西市位于广西西南部,与越南毗邻,是祖国南部边陲重镇,这里的壮族人口占总人口的99.64%,被誉为“壮乡中的壮乡”,当地主要交际用语是土话(俗称“仰”语),属壮语南部方言德靖土语,是研究壮语方言的重要数据来源,其地名也多是使用壮语命名的方式。

2025年7月10日至16日,广西师范大学“言途索靖”乡村振兴促进团深入广西靖西市,开展了为期七天的社会实践活动。团队以探寻壮语地名文化内涵、了解其在乡村发展与文化传承中的作用,探寻地名赋能旅游的可能性为主要目标,实地走访了旧州古镇、二郎瀑布、鹅泉景区、龙邦口岸及巴泽梯田等景区。通过实地考察、村民访谈、查阅资料和影像记录,团队系统了解了当地壮语地名的由来、含义及其与地方发展的联系。

一、访旧州非遗,寻地名渊源

7月11至12日,团队首先抵达“中国绣球之乡”旧州。在非遗基地“绣蕴坊”,成员们参观了绣球制作,了解其工艺与文化;瓦氏故居前,团队探访明代抗倭女英雄瓦氏夫人故居,感受当地的历史底蕴;在文昌阁畔,团队了解到当地更早的壮语地名“那签”(Naz Ciem),反映了先民农耕生活的历史,比“旧州”之名早约三个世纪。第二日,团队前往二郎瀑布,通过村民讲述,了解到“二郎”地名源于最初在此拓荒定居的房、农两姓先祖搭建的两个牛栏。通过此行,团队认识到“旧州”、“那签”、“二郎”等壮语地名承载的丰富历史信息。

图1 团队成员参观旧州绣蕴坊。黄秋域供图

二、观鹅泉胜景,感文化积淀

7月13日,团队在鹅泉景区实地参观了明嘉靖皇帝御赐的“灵泉晚照”石碑、相传与书圣王羲之有关的“鹅字碑”、鲤鱼跃三层的泉眼奇观以及纪念护泉杨媪的庙宇。通过实地考察,团队成员进一步理解了“鹅泉”地名中“泉”的自然依据及其蕴含的文化故事。随后,团队考察了清代修建的十五孔古桥,了解其作为昔日商旅通道的历史。“鹅泉”之名,是景区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对其内涵的挖掘有助于提升文旅吸引力,景区内的自然景观、历史遗迹与传说故事,共同构成了“鹅泉”这一壮语地名丰富而生动的内涵。

深入理解并讲好地名背后的文化故事,能够增强景区的独特魅力与文化感染力,为当地文旅发展增添底蕴。团队在鹅泉进行了详细的影像记录和资料收集,为后续整理鹅泉地名文化素材、开展相关研究奠定基础。

图2 团队成员于鹅泉十五孔桥上合影。黄秋域供图

三、察龙邦边关,看开放新貌

7月14至15日,团队来到龙邦口岸及邻近的护龙村,了解龙邦地名及边贸情况。边检人员介绍,“龙邦”源于壮语谐音,描绘了当地的地形,也寄托了边境安宁、商贸兴盛的愿望。团队走访了口岸边贸区和充满中越风情边贸街,采访了商户了解边贸带来的实际效益。在护龙村党群服务中心,成员们了解到该村在“边关党旗红”引领下,通过党建推动守边固防、民族团结和发展特色产业的做法。看到家家户户屋顶飘扬的国旗,团队成员真切感受到“龙邦”地名从壮语“Rungh Bang”到汉字“龙邦”的演变,其地名承载着地理特征、历史变迁和新时代的发展。

图3 团队成员在党群服务中心参观护龙村所获荣誉。黄秋域供图

四、看巴泽梯田,悟农耕文化

7月16日,团队深入云雾缭绕的巴泽梯田开展调研。通过采访村民并查阅《靖西县地名志》,团队了解到“巴泽”是壮语“Bya”(山隘)与“Caz”(层叠田地)的结合,其书写形式(“巴泽”、“把泽”)虽有变化,但所指地理特征相同。下午,团队深入梯田当中观察其构造与耕作,拍摄村民在“那”中劳作的场景,村民朴实的话语“没有'那',哪来我们现在的生活?”道出了地名“巴泽”所指向的农耕生活,加深了团队对壮族“那”文化的理解。

图4 团队成员采访巴泽村村民。黄秋域供图

七天的调研时间里,团队深入靖西多地,了解壮语地名背后的故事。从旧州的“那签”古名、鹅泉的景观文化、龙邦的边关特色到巴泽的梯田农耕,壮语地名承载着地方的历史记忆,体现着独特的乡土文化,在乡村振兴中具有积极作用。

本次实践较为系统地了解了靖西代表性壮语地名的由来、含义及其与当地非遗、自然景观、边贸经济、红色精神和农耕生活的联系。团队收集的图文影像资料和相关思考,将为后续构建壮语地名资料库、开展相关研究提供基础,助力发挥地名文化在地方发展中的价值。

(撰稿:黎佳颖 黄秋域 刘慧婷 黄俪媛 崔艺丹 张嘉璇 魏宪骏)


声明:凡来源或标记以“大学生云报”之内容均为本网合法拥有版权或有权使用的作品,至发布之日起三日后方可原文转载,转载时请注明来源及有效联系方式。

审定:黄秋域    责编:赵旭 + 投诉举报

137 赞
  • 相关新闻
    为你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