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生云报7月11日讯 (通讯员 全嘉欣 钟依婷 洪佳佳 廖建辉)7 月 10 日,广州新华学院 “艺路向汕” 三下乡支教队伍在南澳县后宅镇中心小学五年级教室开展了一堂别开生面的非遗纸浆画美育课。该课程旨在通过实践教学,让孩子们近距离接触非物质文化遗产,在动手过程中感受传统工艺与环保理念的融合之美。
课堂伊始,突击队队员戴小雨站在讲台前,身后投影幕布展示着色彩明快的纸浆画作品。她侧身指向画面,向同学们介绍纸浆画独特之处在于原料和质感,画面凹凸纹理是用常见废纸做成。接着,她介绍纸浆画历史背景,拿起泛黄旧报纸和新制纸浆样本对比说,这种以废旧纸材为原料,经浸泡、捣碎、染色等工序创作的工艺,因蕴含变废为宝的智慧被列为非物质文化遗产。她强调,纸浆画的环保属性与传统工艺价值是其成为非遗的重要原因,这让孩子们对“废品”的认知有了转变。
进入实践环节,课桌上摆着提前准备的工具,有盛清水的塑料盆、分装白乳胶的小盒、钝口小刀、圆头针,还有孩子们带来的废旧纸张。突击队队员吴佳钰在讲台演示纸浆制作:把废纸撕碎泡水,变软后用木棒捶打至糊状,再加入适量白乳胶和颜料搅拌。她边演示边提醒,“水量要控制好,太多纸浆过稀难塑形,太少纸张难捣碎影响后续”。
(图为突击队员演示纸浆调配 姚赞润 摄)
打底稿环节,孩子们根据自己的想法在水彩纸上勾勒图案。有的同学画了一条跃出海面的海豚,有的画灯塔,作为南澳岛的孩子们,海洋元素自然成为他们的首选。
制作纸浆时,突击队队员戴小雨跟同学们讲解,“不同颜色的纸浆要分开存放,尤其是深色和浅色,否则容易串色,影响图案的清晰度。” 她还示范了胶水的添加比例,当胶水与纸浆的比例大概在 1:5时,既能保证粘性,又不会让作品干后起皱。” 孩子们听得专注,时不时点头回应,手上的动作也更加谨慎。
(图为小朋友展示自己制作纸浆的过程 沈逸圳 摄)
下午的课程里,教室俨然成了小小的创作工坊。孩子们各司其职,有的专注地将纸浆铺在画稿上,用小刀抹出平滑的表面;有的用圆头针在未干的纸浆上扎出细密的小孔,制造出蜂窝状纹理;还有的用镊子夹起细碎的彩色纸浆,小心翼翼地点缀在图案的关键部位。阳光透过窗户照在课桌上,映得各色纸浆格外鲜亮,空气中弥漫着纸张的草木香和乳胶的淡淡气息。
(图为小朋友将染好色的纸浆铺到画面上的过程 徐婉婷 摄)
(图为小朋友制作纸浆的过程姚赞润 摄)
非遗纸浆画课程旨在将非遗传承与环保教育结合。让孩子们通过亲手将废纸变成艺术品,不仅掌握了一门手艺,更理解了‘循环利用’的意义,这种沉浸式的美育方式,比单纯的理论讲解更有感染力。”
(图为纸浆画成品 罗启盈 摄)
我们选择在南澳岛开展纸浆画教学,正是考虑到当地孩子对自然与海洋的亲近感:“希望他们能把对家乡的热爱融入作品,让非遗工艺与本土文化碰撞出火花。”下课铃响时,多数孩子已完成作品的主体部分,正小心翼翼地将其放到教室后排的通风架上晾干。这些带着孩子气的作品,虽略显稚嫩,却承载着孩子们对非遗文化的初体验。在这堂特殊的美育课上,废旧纸张蜕变成艺术品,非遗的种子也悄然在孩子们心中扎下了根。
声明:凡来源或标记以“大学生云报”之内容均为本网合法拥有版权或有权使用的作品,至发布之日起三日后方可原文转载,转载时请注明来源及有效联系方式。
审定:洪佳佳 责编:赵旭 + 投诉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