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生云报7月24日讯(通讯员 李书涵 杨晶晶)“博物馆是历史的守护者”,为深刻感悟中华文明深厚底蕴,自觉肩负起新时代青年传承弘扬优秀传统文化的使命,西北工业大学“精武传文展翱翔,铸魂聚义显共强”社会实践队(以下简称“实践队”)于2025年7月5日开启齐鲁文化溯源之行。实践队首站深入山东省菏泽市博物馆,并于7月8日前往济宁市博物馆学习调研。
7月5日上午9时,实践队抵达菏泽市博物馆,在“伏羲桑梓,尧舜故里”主题浮雕前驻足欣赏后,随讲解员系统参观了“文明曙光——史前菏泽”“天下之中——汉韵华章”“古船遗珍”等核心展厅。从新石器时代的陶寺礼器到汉代彩绘陶俑,从鲁锦织造技艺到工笔牡丹画派真迹,菏泽作为华夏文明重要发祥地的厚重历史画卷徐徐展开。队员们进行AR互动,感受牡丹香氛,更在非遗展演区与曹州面塑传承人共塑牡丹。据馆方数据,菏泽市博物馆现藏文物18000余件(珍贵文物338件),并策划、举办了一系列形式多样、特色鲜明的展览,充分展现了菏泽这座古老城市的历史繁华、文化璀璨与深厚人文底蕴,广受观众和社会各界好评。
▲图为实践队员在菏泽市博物馆参观
“菏泽之行让我们触摸到了华夏文明的晨曦”,伏羲创世、尧舜禅让的古老传说,牡丹承载的盛世气象,无不彰显着这片土地对‘根’的守护与对‘美’的追求。而运河之畔的济宁,这片同样孕育了伟大文明的沃土,又将呈现怎样的精神谱系?带着这份源于菏泽——齐鲁文化重要组成部分的叩问,队员们继续踏上文化溯源之旅。
山东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发源地之一,享有“孔孟之乡,礼仪之邦”的美誉,是齐鲁文化的发祥地。实践队于7月8日抵达济宁市博物馆,探寻齐鲁文化中另一颗璀璨的明珠。从春秋诸侯逐鹿,至水浒梁山聚义,济宁素为文化交汇之地,亦属兵家必争之场。在一次次的抗争与守护中,深植于乡土的武术得以萌发、精进,在这片礼义与勇毅并重的大地上枝繁叶茂。博物馆中陈列的兵器,作为凝固的历史,是武术在此地由征伐之术走向身心之修、由江湖之义融入家国情怀的忠实见证者,无声地讲述着其独特的传承故事。
▲图为实践队员进入济宁市博物馆参观
7月8日上午10时,实践队员们怀着激动的心情,在讲解员带领下开启沉浸式参观学习。队员们依次参观了“济宁人文胜迹展”、“中国运河文化展”、“古代石刻艺术展”等核心展厅。商周青铜器的庄重威严,儒家石刻的栩栩如生,运河漕船的昔日繁华,无不让队员们驻足凝视,惊叹不已。为了深入理解展品背后的文化内涵,队员们不仅认真聆听讲解,更是积极提问互动,用笔记录,用镜头捕捉。济宁作为儒家文化发源地和京杭大运河重要节点城市的独特地位,及其在中华文明史上的璀璨光芒,给队员们留下了极其深刻的印象。据工作人员介绍,济宁市博物馆为国家一级博物馆,截至2022年末,馆藏文物161111件/套,其中珍贵文物501件/套,举办展览17个,开展教育活动42次,参观人数170957人次,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贡献了巨大力量。
▲图为博物馆济宁千秋展厅
参观过程中,队员们深刻体会到“根脉”之所在:儒家“仁义礼智信”的核心思想,运河文化蕴含的开放交流的精神,以及历代先民在这片热土上创造的辉煌成就。大家纷纷表示,站在济宁这片文化沃土上,面对如此丰富灿烂的历史遗存,深感肩上责任重大。“我们不仅要努力学习、提升自身素养,更要成为优秀传统文化的积极传播者和践行者。我们要把在博物馆看到的、学到的、感悟到的,带回校园、带到社会,讲好中国故事、济宁故事,让历史的根脉深植于心,让文化的薪火代代相传。”
▲图为实践队员在展厅内参观。实践队队员李泽伟 摄
此次两地博物馆之行,极大地增强了队员们的民族自豪感和文化自信心,明确了青年一代在守护文化根脉、推动文化传承创新中的历史责任。同时,实践队以此次活动为契机,探寻武术这一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根源和发展,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和发展贡献自己的青春力量。
图文:精武传文展翱翔,铸魂聚义显共强实践队
一审:程姣姣 杨默衍
二审:张莹
声明:凡来源或标记以“大学生云报”之内容均为本网合法拥有版权或有权使用的作品,至发布之日起三日后方可原文转载,转载时请注明来源及有效联系方式。
审定:李书涵 责编:赵旭 + 投诉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