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7月24日讯(通讯员 陈誉)近日,青和知行突击队全体队员齐聚阳春市图书馆,在阳春市根雕雅石协会杨滇布会长与覃福智秘书长带领下,开启首日根雕非物质文化遗产调研之旅。队员们深入探访非遗馆、参与行业座谈、走访民间作坊,近距离感受岭南根雕“化朽木为艺术”的独特魅力,并深度探寻其传承发展面临的机遇与挑战。
图1:阳春市非遗馆
非遗馆初识:自然天成的减法艺术
图2:覃福智秘书长在阳春市非遗馆为队员们讲解根雕展品
图3:覃福智秘书长详细讲解一件根雕作品的特点
上午九时,团队首站抵达阳春市图书馆八楼非遗馆。覃福智秘书长为队员们系统讲解了阳春根雕的核心特色——“做减法”。他介绍道,阳春根雕区别于他处,最大特点在于尊重自然形态,制作时仅对枯木树根进行必要裁减,摒弃拼接、穿插等“加法”工艺,力求浑然天成。其创作体系主要分为根书、实用根雕和造型根艺三大类。
覃秘书长特别强调了“根书”的艺术高度。根书以汉字行草为灵魂,严格遵循“不拼不接、一根成字”的至高准则,利用天然根脉走势“以根代笔”,巧妙保留疤眼、肌理等自然印记。通过精准的减法雕刻,枯根得以呈现书法般的笔墨韵律。“单字创作常需十年沉淀,是技艺难度的巅峰。”覃秘书长的讲解令队员们沉浸其中,感叹根雕艺术蕴含的深厚奥秘。
行业对话:繁华不再,传承之困
图4:覃福智秘书长与杨滇布会长在会议室与队员们深入探讨根雕行业现状
上午十点,调研移步至图书馆四楼会议室。围绕根雕文化的兴衰,覃秘书长、杨会长与突击队员们展开了深度对话。团队剖析了当前行业面临的严峻挑战:“过去从业者数百,如今坚守者已不足百人。”覃秘书长坦言,市场不景气、商品房兴起导致摆放空间受限、年轻人偏好简约家具、手艺传承后继乏人等多重因素,使得根雕行业岌岌可危。
“许多手艺人已无法纯粹按构思创作,更多是迎合市场喜好。”覃秘书长指出,与十年前供不应求的盛况不同,如今师傅们主要依靠代加工维持生计,行业难以吸引新鲜血液,仅靠老一辈苦苦支撑。
振兴之策:坚守匠心,寻求突破
图5:队员向覃秘书长提问关于根雕行业五年振兴计划的设想
谈及如何为根雕行业制定五年振兴计划,覃秘书长强调了“手艺人的本职”是核心。他认为,首要任务是创作更多优秀作品,同时做好规范化宣传,让更多人正确认识根雕文化的灵魂,为其注入年轻活力。在推广方面,覃秘书长提到,虽然过去曾尝试在微信视频号、抖音等平台发布作品,但效果有限。对于参加北上广等一线城市的大型展会,高昂的展位费、运输及人工成本与可能带来的微薄经济效益相比,协会难以承担相关风险。
作坊探秘:匠心独运,坚守热爱
图6:覃福智秘书长带领队伍前往春江大道的民间根雕作坊
下午两点半,队员们跟随杨会长、覃秘书长深入春江大道,探访民间根雕作坊。
图7:省级非遗传承人刘文枢先生向队员们讲解其根书作品《寿》
首站拜访了省级非遗传承人刘文枢先生。刘先生热情接待了年轻学子,引领他们欣赏其根书作品。队员们从初看时的迷惑,到经讲解后的豁然开朗,深深为作品蕴含的深厚艺术气息所折服。刘先生言语间流露出的对根雕的坚守与热爱,深深感染了在场每一个人。
图8:刘文枢先生的作品《风生水起》
图9:黄科战师傅现场为队员们演示雕刻技艺
随后,队伍来到黄科战师傅的作坊。黄师傅不仅耐心讲解作品,更现场操刀演示雕刻技艺。刻刀在木料上游走,黄师傅专注的神情、精湛的技艺,让队员们仿佛亲眼目睹一件根雕作品从无到有的诞生过程,对根雕艺术所蕴含的匠心独运有了更深刻的体会。
图10:作坊内老师傅正在进行根雕加工
尾声:木屑如金粉,静待新芽生
图11:青和知行突击队与覃福智秘书长在活动结束后的合影
暮色降临,结束探访时,突击队员的队服上已沾满细碎的木屑。这些木屑如同金色的粉末,承载着队员们一天的收获与思考。“枯木逢春”不仅是根雕艺术的写照,也是队员们对阳春根雕未来重焕生机、走向新繁荣的深切期许。青和知行突击队的此次调研,为探寻岭南根雕非遗的传承与创新之路,迈出了坚实的一步。
声明:凡来源或标记以“大学生云报”之内容均为本网合法拥有版权或有权使用的作品,至发布之日起三日后方可原文转载,转载时请注明来源及有效联系方式。
审定:廖泉 责编:赵旭 + 投诉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