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生云报7月24日讯(通讯员 蔡慧贞) 华南师范大学向阳实践队响应广东省“百千万工程”号召,于2025年7月19日走进广东省肇庆市封开县杏花镇中心小学,开设“甲骨文黏土课”。课程以“知识讲解+手工实践”的创新形式,让古老的甲骨文从龟甲兽骨走向儿童指尖,在捏塑间唤醒文化记忆,为乡村儿童埋下传承中华文脉的种子。
▲图为队员瞿彦怡上课
课堂伊始,队员瞿彦怡以趣味视频导入,屏幕上“山”“日”“月”等甲骨文的象形轮廓,瞬间点燃学生兴趣。“大家看这个像弯弯月牙的符号,是什么字呀?”随着老师的提问,孩子们踊跃举手,在辨认“弓”“牛”“火”等文字的互动中,初步触摸到了甲骨文“画成其物”的独特魅力。
随后,情景剧“药罐子里的惊天秘密”将课堂推向高潮。学生们化身“小考古家”,跟着王懿荣“治病识龙骨”的故事,走进1899年殷墟甲骨文的发现现场。“原来中药里藏着文字密码!”当听到“这些刻痕是中国最古老的成体系文字”时,孩子们眼中闪烁着对历史的好奇。
课程以“识字—知史—悟法—创艺”为脉络:从甲骨文“象形如绘、指事明意、会意合趣”的造字智慧,到“甲骨文—金文—小篆—隶书—楷书”的演变轨迹,队员瞿彦怡用生动形象的比喻拆解知识——“‘木’字像棵树,‘本’字在根部画个小横,就是告诉我们‘根本’在哪里呀!”
▲图为队员瞿彦怡指导学生制作甲骨文黏土作品
最动人的莫过于黏土创作环节。孩子们手握彩泥,先描轮廓、再搓泥条、后贴成型,将“人”“水”“休”等甲骨文捏塑在纸板上。指尖的温度与泥土的质感交融,古老文字在少年手中焕发新生。“我做的是‘日’字,像太阳一样亮!”一位学生举着作品自豪地说。
▲图为学生展示甲骨文黏土作品
课程终了,孩子们在小结中写下心声:“捏甲骨文好有趣!知道了字是古人画出来的,我要好好写字,把老祖宗的智慧记下来。”这堂课不仅让学生掌握了甲骨文知识,更让“文化传承”从抽象概念变为可触可感的实践——当黏土作品被收入成果册,当造字故事在课间流传,文脉的种子已悄然发芽。
“文字是文明的基因。”华南师范大学向阳实践队以黏土为媒,让甲骨文走出博物馆、走进乡村课堂,在少年心中架起古今对话的桥梁。这堂课程,既是一次文化启蒙,更是一场传承接力,让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指尖流转、在童心扎根,为乡村振兴注入深沉而持久的文化力量。
声明:凡来源或标记以“大学生云报”之内容均为本网合法拥有版权或有权使用的作品,至发布之日起三日后方可原文转载,转载时请注明来源及有效联系方式。
审定:徐夕茹 责编:赵旭 + 投诉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