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生云报7月20日讯(通讯员 曾美贤)7月中旬,佛山大学法学院十八夏乡实践队围绕“百千万工程”核心,走进南海西樵香云纱传承基地。该基地集莨绸生产、研发、展示及教育于一体,实践队在此感受香云纱独特的工艺魅力和深厚的文化底蕴。
实践队在传承基地与非遗传承人张绍景师傅展开交流。张绍景师傅深耕香云纱技艺多年,既经历了香云纱在国家推广下的传承热潮,也洞察到其发展难题。他以守正为基,坚守手工染整、涂泥等核心工序以保留技艺本真;同时积极创新,设计的文创产品斩获殊荣,并借助政府宣传、高校协作拓宽传播路径。谈及产业痛点,他直言手工为主的生产模式难以规模化,却坚定主张“平衡传统与商业,唯有创新适配时代”。
▲图为实践队员与非遗传承人谈话。高小佳供图
随后,实践队在张绍景师傅的带领下走进西樵香云纱丝绸博物馆。馆内的古旧生产设备与文物,展示了从养蚕缫丝取丝到浸染、染整等香云纱制作的完整流程。“三蒸九煮十八晒”的繁复工艺,薯莨与河泥碰撞出的乌黑流光,以及其越穿越柔软的岁月质感,都体现着香云纱的匠心与自然智慧。馆内还有一台2013年3月开始组装、同年9月成功复原的手拉提花纹综木织机,中央电视台摄制组全程跟拍记录,它是国内唯一传统生产香云纱坯纱的机台。
在传承基地的晾晒场,实践队目睹了香云纱制作的关键流程。师傅们有序进行浸染、染整、晾晒、涂泥、洗涤与晾干等作业,阳光、染料、河泥与人力协作,让大家直观感受到传统工艺的严谨以及匠人对技艺的坚守。
▲图为实践队员制作NFC芯片数字礼盒 李珈颖 供图
据了解,“百千万工程”与乡村振兴战略为香云纱非遗产业注入了发展动力。香云纱不仅是重要的文化资源,更是推动乡村振兴的有力支点。通过守正创新传承文化,借助政策搭建产业平台,推动非遗从“文化符号”转化为“富民力量”,是当前的重要任务。未来,随着政策的持续支持,香云纱产业有望进一步发展,助力地方振兴。佛山大学十八夏乡实践队也将继续深入调研,为香云纱的传播与发展贡献力量,推动非遗传承与乡村振兴协同推进。
▲图为实践队员参观传承基地合影 付文婧 供图
声明:凡来源或标记以“大学生云报”之内容均为本网合法拥有版权或有权使用的作品,至发布之日起三日后方可原文转载,转载时请注明来源及有效联系方式。
审定:屈皓月 责编:赵旭 + 投诉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