星船载梦,绘就乡村振兴新画卷——岭南师范学院星船突击队三下乡社会实践成果总结

发布时间:2025-07-21 17:46   来源:大学生云报 | 范佳丽 黄心凌 郑燕烨   阅读 4.7千+一键复制本页标题和网址

报告总结

乡村振兴是新时代国家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而文化赋能则是激发乡村内生动力的关键路径。岭南师范学院美术与设计学院“星船”突击队以艺术实践为切入点,通过墙绘、科技AI和AR、非遗传承等形式,为湛江市徐闻县下洋镇的乡村振兴注入了青春活力与文化魅力。

自2025年6月底至7月中旬,“星船”突击队先后开展了国漫哪吒、乡村振兴以及鱼拓艺术创作等主题墙绘活动,以科技与艺术融合、传统与现代碰撞的方式,谱写了一曲文化赋能乡村振兴的壮丽篇章。

    青春启程:以艺术之名赴乡村之约

2025年初,徐闻县下洋镇吹响乡村振兴冲锋号。岭南师范学院作为牵头帮扶单位,岭南师范学院校长阳爱民在联席会议上强调“文化赋能”的核心路径。6月30日,岭南师范学院美术与设计学院“星船”突击队在校门前庄严宣誓:“星船载薪火,以广东青年之力下乡助乡村振兴!”那辆承载着青春少年的意气风发和满载颜料与梦想的车辆,就此驶向祖国大陆最南端的诗意角落——徐闻下洋镇,开启为期14天的社会实践征程。

星船”突击队出发合照(邝华恺 摄)

抵达次日,正值中国共产党成立104周年之际,一场庄重的揭牌仪式在南端暖滩举行。下洋镇党委书记陈方勇与岭师美院党委书记关天冲共同为“岭南师范学院美术与设计学院实践基地”揭牌。关天冲书记殷切寄语队员:“要深度融合课堂学习与乡村实践,以真服务促真发展,用专业智慧赋能下洋典型镇创建!”陈方勇书记深情期盼队员们能“绘出下洋精气神”,锻造闪亮的文旅名片。而领导的殷切嘱托,也化为队员们心中沉甸甸的责任与澎湃的动力,星船的艺术征程也就此正式开启。

揭牌仪式(叶素素 摄)

    笔墨丹青:大主题墙绘激活乡村美学

徐闻的七月,带着岭师青年们独有的最赤忱的热情。面对最初规划的500平方米15余幅墙绘的艰巨任务和多变的自然环境,“星船”突击队以高度的使命感与专业精神,划分为高效协同的墙绘组、摄影组、新闻组和后勤组,以四大主题为核心,展开了一场与时间赛跑、同天气博弈的艺术攻坚战。

墙绘组成员夜晚绘画(陈姚明 摄)

(一)国漫IP激活文旅新活力

本次实践活动以科技赋能文化创作,将AI智能生图系统与AR技术深度融入国漫角色墙绘创作中。“星船”突击队队长依托AI工具精准设计哪吒经典形象的构图细节,巧妙提取徐闻县下洋镇南端暖滩的波光纹理、潮汐韵律等自然元素,根据下洋暖滩当地实际情况修改画稿,设计打卡地标文字,让国漫墙绘和下洋特色完美融合,为实践活动开展打下坚实基础。

哪吒墙绘AI效果图

在队员们的不懈努力和共同合作下,尽管星船面临了暴雨的突袭,但笔下的哪吒还是如约而至。墙面上,威风凛凛的哪吒脚踩风火轮,混天绫似被暖滩海风扬起,灵动神韵与桀骜风骨跃然眼前。每一笔的展现,都是星船成员们对于这副作品最好的诠释。

哪吒墙绘成果图(邝华恺 摄)

哪吒墙绘成果图(陈姚明 摄)

而绘制结束后,星船的墙绘“美学”才刚刚开始。“星船”突击队队长开始制作AR视频。通过精准扫描,她用AR技术赋予静态画面动态感,通过制作模型动画与调节触发灵敏度,让墙绘成为可互动的立体场景,以科技让经典形象更鲜活。通过AR扫描,角色更能与实景形成动态互动,墙绘人物从画中走出融入自然。AI技术赋予的精准美感与AR带来的沉浸体验,让国漫经典与乡土风光碰撞出奇妙火花,为南端暖滩注入了兼具科技感与文化味的鲜活生命力。

(二)乡村主题绘就典型镇愿景

当栩栩如生的国潮热门IP哪吒形象跃然于南端暖滩的墙面上,成为一道亮丽风景时,“星船”突击队的画笔并未停歇。他们迅速转场,将创作的热情与才华倾注于下洋镇各个“典型村”建设的核心战场——乡村建设主题墙绘的美化工作中。

乡村墙绘成果图(邝华恺 摄)

典型镇培育作为广东省“百千万工程”的重中之重,根据培育要求需要抓好人居环境整治以及美丽圩镇“七个一”建设。打造典型镇作为下洋镇政府今年的重点工作内容,任务繁重。而“星船”突击队的到来就为下洋镇“典型镇”建设绘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

乡村墙绘成果图(叶素素 摄)

这支充满活力与创造力的青年队伍,将艺术实践融入乡村建设。他们深入下洋镇的典型村,以手中的画笔为“魔法棒”,通过8幅精心设计的主题墙绘,对村容村貌进行诗意“点染”与美学“重塑”。原本单调的村屋墙面,被转化为定格稻田、山水与童趣的立体画卷:阳光下的稻田铺展成金色海洋,饱满的稻穗随风轻摇;远处青山叠翠,山涧溪流潺潺淌过;孩童坐在老桃树下,手里举着红透的果子,汁水顺着指尖滴落,笑声仿佛要从画里漫出来……每一幅作品构图精巧、色彩和谐,既还原了乡村本真的灵秀之美,又赋予画面灵动的叙事感。

墙绘组教小朋友绘画(叶素素 摄)

这些墙绘不仅为村庄增添了层次丰富的视觉美感,更像一扇扇窗,让村民在日常驻足间重新发现家乡的诗意。当熟悉的田埂、老宅、人物在画中绽放新韵,热爱家乡的情愫便在心中悄然滋长,进而凝聚起共建美好家园的共识与动力,让艺术之美真正成为推动乡村振兴的温暖力量。

墙绘组成员合照(邝华恺 摄)

    鱼拓技艺活化渔村海韵

除此之外,星船也在挖掘不一样的新东西加入到墙绘中去。

鱼拓,这项源自中国宋代的非遗绝技,原是渔民记录渔获的质朴创造。将颜料轻抹鱼身,再拓印于纸,鱼之形态、鳞纹毕现,题诗落款间,自然与艺术完美相融。千年流转,它沉淀着渔业文化,满含对自然的敬畏与生活的热爱。如今,“星船”突击队让这项古老技艺焕发了新的生命力。他们以渔村特色为锚点,将传统鱼拓与现代墙绘创新结合,打造出独具海洋风情的主题创作。

鱼拓墙绘成果图(叶素素 摄)

队员们对鱼拓技法进行了巧妙改良:选用环保丙烯颜料替代传统水墨,既适应墙面材质,又能呈现更饱和的色彩;拓印时不再依赖真鱼,而是以KT板轮廓为依托,通过手工按压的力度变化,让鱼鳞的细微纹路、鱼鳍的自然弧度在墙面上立体浮现。当阳光洒过时,拓印的鳞片仿佛泛着湿润的光泽,鱼身的阴影随光线流动,观者仿佛能听见海浪拍岸时,这些 “海洋精灵” 摆尾游弋的声响。

墙绘组成员绘画(陈姚明 摄)

更动人的是技艺背后的传承。墙绘创作现场化作流动的美育课堂,队员们教村里的孩子调配颜料、按压拓板,当小朋友们看着自己拓印的小鱼“游”上墙面,眼中闪烁的好奇与自豪,正是非遗传承最鲜活的注脚。

墙绘组成员教小朋友绘画(邝华恺 摄)

这场创作早已超越了艺术本身。传统鱼拓不再是博物馆里的标本,而是成为连接渔村记忆与当代生活的纽带 —— 它让渔民的劳作故事有了可视化的表达,让孩子们对家乡的海洋生态产生了亲近感,更让非遗技艺在乡村振兴的土壤中扎下新根,以“看得见的文化”滋养着一方水土的精神家园。

三、破浪前行:多方协作共绘实践新篇

众人拾柴火焰高。“星船”突击队能在短短14天内高效、高质完成如此艰巨的任务,离不开强大而温暖的后盾支撑与团队内部科学高效的协作机制;墙绘组、摄影组、新闻组和后勤组各司其职,互相帮助;团队指导老师的倾囊相授;当地政府和驻下洋镇工作队成员的鼎力相助;下港村村民们的关心。

当地干部过来帮忙(邓佩娴 摄)

星船”突击队探访村民(叶素素 摄)

正因为大家众志成城,“星船”突击队不仅高效完成既定目标,更在实践中主动延伸创作边界,最终超额完成了预估700余平方米、26 幅墙绘的成果。从国漫角色到乡村风光,从海洋生物到文化主题,每一幅作品都凝聚着队员们的创意与汗水。

墙绘成果展示(叶素素 摄)

十四天的征程短暂却厚重。当星船画笔暂歇,徐闻下洋的村巷间已烙印下青春的华彩。未来,“星船”突击队将继续深入乡村一线,开展更多富有创意和实效的社会实践活动,为乡村振兴贡献更多的青春力量。同时,他们也希望更多新鲜血液能够加入到乡村振兴的行列中来,共同书写新时代的青春华章。

星船”突击队合照

星船载梦,绘就乡村振兴新画卷。这支满载艺术薪火与青春梦想的“星船”,已结束了一段青春的航行,未来,它必将再次扬帆,驶向更多渴望被点亮的乡土角落,与千千万万的奋斗者一道,在推进乡村全面振兴、实现农业农村现代化的伟大事业中,持续贡献岭南师院学子的智慧与力量,共赴一场场青春与乡村的壮丽“双向奔赴”!


声明:凡来源或标记以“大学生云报”之内容均为本网合法拥有版权或有权使用的作品,至发布之日起三日后方可原文转载,转载时请注明来源及有效联系方式。

审定:范佳丽    责编:赵旭 + 投诉举报

155 赞
  • 相关新闻
    为你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