盛夏时节,青春与希望同行。为助力乡村教育发展,播撒知识与关爱的种子,广东医科大学“医法同行”志愿服务队近日深入湛江市海宁社区,开展了以安全教育和文化传承为主题的爱心支教活动。志愿者们以课堂为阵地,以知识为桥梁,聚焦乡村儿童成长需求,精心打造引领儿童健康成长的精品课程。一方面,通过生动的情景模拟、趣味互动,筑牢安全防线,悉心传授防溺水、交通安全、居家防护等实用安全知识,为孩子们的健康成长撑起“保护伞”:另一方面,深耕文化沃土,以传统文化遗产等内容为载体,启迪智慧,涵养心灵,激发孩子们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认同与热爱。日复一日的用心浇灌,不仅传递了知识,更在孩子们心中点亮了求知的火种,架起了大学生与乡村儿童心连心的温暖桥梁。
上午,我们三下乡服务队精心策划的“安全技能小课堂”如期开讲,为当地的孩子们带来了一堂生动实用的生命安全教育课。
本次课堂由服务队中具备专业资质的黄老师和黎老师共同主讲。老师们以通俗易懂的语言、形象直观的演示,向小朋友们重点讲解了在紧急情况下至关重要的心肺复苏(CPR) 技能。从如何判断意识、呼救,到胸外按压的正确位置、深度和频率,再到人工呼吸的方法,两位老师都进行了细致耐心的分步教学。小朋友们聚精会神,积极互动,在老师的指导下,部分孩子还勇敢地利用模拟人进行了初步的实践操作体验,亲身感受了急救的过程。课堂还涵盖了其他基础安全知识,如简单伤口处理、避险原则等,旨在全面提升孩子们的自我保护意识和初步应对突发事件的能力。
▲图为志愿者教社区小朋友心肺复苏。李梓端 供图
这堂别开生面的安全技能课,不仅让孩子们掌握了宝贵的急救知识,更在他们心中播下了敬畏生命、关爱他人、勇于担当的种子。黄老师和黎老师的专业与热情,点燃了孩子们学习的兴趣,也让他们明白了,在关键时刻,掌握正确的技能就可能成为守护生命的“小英雄”。本次活动是服务队践行社会责任、助力乡村儿童安全教育的重要一环,为孩子们的健康成长增添了一份坚实的保障。
第二节课,我们服务队为孩子们带来了一场妙趣横生的“科技安全小能手”实验课。在黄老师和黎老师的指导下,孩子们动手体验了“彩虹泡泡龙”、“消失的颜色”和“生气的河豚”等精彩实验。
课堂充满惊叹与欢笑:七彩泡泡神奇喷涌,亲手制作的投影映出光影变幻,“河豚”在反应中神奇膨胀。老师们在带领探索科学奥秘的同时,反复强调安全操作,教导孩子们正确使用材料、注意观察、戴好护具(如有),将安全理念融入动手实践的每一步。
这节生动的实验课,不仅点燃了孩子们的科学热情,更让他们在快乐探索中系好了安全实验的“第一粒扣子”。
下午,我们服务队给小朋友们上了一堂别开生面的体育课——军体拳教学。吴老师和宋老师以分解动作演示、趣味互动的方式,带领孩子们学习军体拳的基本招式。孩子们目光专注、挥拳有力,在一招一式中感受中华武术的刚健之美,更在团队练习中培养了纪律性与协作精神。小朋友们口号嘹亮、汗水飞扬,欢声笑语与昂扬斗志交织,展现了少年蓬勃向上的精神风貌。
此次课程不仅丰富了孩子们的课余生活,更通过体育教育传递了“文明其精神,野蛮其体魄”的成长理念。
下午第二节课,我们服务队给小朋友们开展了“文化创作家”手工课堂。队员们带领小朋友们绘制京剧脸谱、创作青花瓷纸盘画,通过趣味讲解和动手实践,让孩子们在五彩颜料与创意勾勒中感受传统文化的魅力。孩子们专注调色、大胆创作,一幅幅生动的脸谱和青花瓷纹样跃然纸上,课堂化身为小小“非遗工坊”。
▲图为社区小朋友创作脸谱。董运炜 供图
此次活动以寓教于乐的方式,将美育与文化传承相结合,既激发了孩子们的创造力,也在他们心中播下了文化自信的种子,为乡村美育添上了一抹绚丽的色彩。
声明:凡来源或标记以“大学生云报”之内容均为本网合法拥有版权或有权使用的作品,至发布之日起三日后方可原文转载,转载时请注明来源及有效联系方式。
审定:李兴 责编:赵旭 + 投诉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