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春三下乡| 江西水利职业学院“一路‘黔’行”乡村振兴促进团成员聆听“当代愚公”黄大发讲授天渠边行走的思政课

发布时间:2025-07-25 00:41   来源:大学生云报 | 欧阳天田 郑琳 薛婷婷 黄纯路   阅读 1.3万+一键复制本页标题和网址

新闻报道

大学生云报7月25日讯(通讯员 欧阳天田 郑琳 薛婷婷 黄纯路)为深入引导广大水利青年坚定不移听党话、始终不渝跟党走,积极投身水利事业高质量发展,深刻学习“当代愚公”黄大发老支书迎难而上、 敢为人先的精神,2025年7月7日,江西水利职业学院“一路‘黔’行”乡村振兴促进团成员们前往贵州省遵义市播州区平正仡佬族乡团结村黄大发渠,开展了一堂天渠边行走的思政课,探寻新时代水利精神的时代光芒,让爱国情怀与专业使命在水利青年心中同频共振。

黄大发,“七一勋章”“感动中国2017年度人物”“时代楷模”“全国道德模范”“最美奋斗者”获得者,贵州省遵义市播州区平正仡佬族乡原草王坝村党支部书记,被誉为“当代愚公”。他带领村民,历时30余年,在悬崖绝壁上开凿出一条主渠长7200米、支渠长2200米的“生命渠”;他用实干兑现誓言,为改善山区群众用水条件、实现脱贫致富作出突出贡献。

实践团首站抵达“大发渠”险峻渠岸,正午时分烈日炎炎,队员们沿渠徒步感受36年凿渠艰辛,聆听讲解员讲述黄大发老支书带领村民于绝壁之中凿出9400米“生命渠”的故事,昔日他带领村民以血肉之躯凿穿绝壁引清泉的壮举,在眼前陡峭山势与蜿蜒水渠的无声诉说中变得无比真切。队员们沿着当年开山者的足迹攀行,脚下是崎岖山路,耳边是讲解员讲述黄大发手持钢钎、腰系麻绳悬于峭壁的惊心动魄,听到他甚至在家人离世时仍坚守一线时,队员们无不为“当代愚公”精神所震撼。渠水奔流不息,正是“水过不去,拿命来铺”铮铮誓言的生动见证。

队员们沿渠听讲解员讲述黄大发英勇事迹并徒步感受。队员们沿着大发渠感受并学习研讨。

随后,实践团成员走进大发渠陈列馆,一张张斑驳照片、一件件简陋工具,无不诉说着英雄群像的坚韧,通过观看微电影《大发渠》了解黄大发老支书带领民主村草王坝党员群众数次开渠引水的曲折经历,学习黄大发老支书政治坚定、一心为民、埋头苦干、百折不挠的精神,队员们深知要将黄大发的精神传承下去,发挥青年特有的韧劲,努力学习掌握科学知识,为水利的高质量发展贡献青春力量!

队员们参观大发渠陈列馆。队员们参观大发渠陈列馆。

队员们观察大发渠陈列馆内的简陋工具。队员们观看微电影《大发渠》。

成员们参观完黄大发老屋旧址,有幸邀请黄大发老支书为大家讲授一堂“天渠边行走的思政课”。90岁的黄大发老支书走进老居堂屋,虽已满头银发,皱纹深刻,然而那双眼睛却如勘探水源般锐利而坚定,他声音洪亮,与实践队员们亲切交谈,言语间饱含深情与期许:“你们是学水利的,一定要把水利工作做好,多为国家做贡献!” 黄老支书话语铿锵,直指水利学子的核心使命。他忆起当年凿渠引水的艰辛,坦言无水之痛曾深入骨髓:“国家要水,农业要水,老百姓要水——水利工程,就得扎扎实实干好!”他深情复述母亲“惜水如金”的教诲,字字千钧:“一滴水一粒粮,都是命根子!乡村振兴,没水就是空谈。”这堂在老居堂屋上的特殊思政课,以最质朴的话语,凿穿了理论与现实的壁垒,直抵心灵。黄老支书“水利为民”的赤诚信念,如同那穿越绝壁的“大发渠”水,深深注入这群新时代水利青年的血脉之中,将“治水兴邦”的责任,刻写为促进团成员们毕生的追求。

队员们聆听黄大发讲授“思政课”。

队员们细心聆听黄大发讲授“思政课 ”并做学习笔记。

临别之际,老支书与队员们含笑合影,青春脸庞与岁月沟壑在这一刻因共同信念而辉映。回望“大发渠”,水至善至柔,看到的是一种精神在流动。渠水奔涌声里,一堂行走的思政课暂告段落,但黄大发以命开渠铸就的“担当、奉献、坚守、创新”精神丰碑,已在成员们的心中牢牢矗立。

黄大发与队员们含笑分别。

黄大发与“一路‘黔’行”乡村振兴促进团师生合影留念。

这渠清流,曾润泽干涸乡土;这堂课魂,正引燃青春星火。“一路‘黔’行”乡村振兴促进团的成员们从大发渠带回的不仅是与时代楷模的珍贵合影,更是将个人奋斗汇入国家江河的坚定坐标。当青春誓言融入乡村振兴的壮阔水脉,新时代水利精神的接力棒,就同黄大发老先生与青年们握紧的手一般,已然紧握在年轻而有力的手中。这场天渠边行走的思政课,不仅让大家在思想上受到洗礼,更在行动上明确了方向,未来,促进团成员们将弘扬“当代愚公”精神,以榜样之力践初心,让实干精神在开花结果,在时代大潮中奋力搏击、建功立业。


声明:凡来源或标记以“大学生云报”之内容均为本网合法拥有版权或有权使用的作品,至发布之日起三日后方可原文转载,转载时请注明来源及有效联系方式。

审定:黄纯路    责编:赵旭 + 投诉举报

420 赞
  • 相关新闻
    为你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