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生云报7月15日讯(通讯员汪静茹、骆荣机) 当春节的窗花遇上端午的龙舟,当传统文化撞上童真创意,会碰撞出怎样的火花?近日,广州幼儿师范高等专科学校绵延薪火艺韵队在天伦社区,为孩子们打造了一场 “春节 + 端午” 双主题文化盛会。这场以春节和端午节为核心的文化体验活动,从主题选择到内容设计都藏着深深的考量:春节作为中华文化中最盛大、最完整的节日体系,涵盖家庭伦理、饮食文化、艺术审美等方方面面,堪称 “传统节日百科全书”;而端午节承载着驱疫避害的自然智慧与屈原投江的爱国精神,赛龙舟、食粽子等习俗更是联合国认证的 “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选择这两个节日,就像打开了传统文化的两扇大门,让孩子们能触摸到最核心的文化脉络。从 “年味儿” 剪纸到 “龙舟” 巧思,孩子们在理论探秘与动手实践中,亲手触摸千年文化的温度。
寻味春节
绵延薪火艺韵队用生动的故事讲解春节的 “完整地图”:从腊月二十四 “扫尘除旧” 的讲究,到除夕 “守岁” 时长辈递来的压岁钱;从北方 “饺子招财” 的民俗,到南方 “年糕高升” 的寓意;从贴春联、挂灯笼的红火,到元宵节猜灯谜、吃汤圆的甜蜜。孩子们听得入神,纷纷举手分享自家过年的趣事,这些藏在习俗里的家庭温情与文化密码,在互动中悄悄扎根。
一把剪刀、一张红纸,承载着不同时代的生活图景。对折三折四折八折,他们以娴熟手法裁出寓意吉祥的窗花造型,在红纸上“开出”一朵朵年味之花。对称的花纹映在素光下一一铺展,剪出的镂空窗花映射出灵动的光影图案,让一室光影都沾染了剪纸的温度与巧思。
▲图为团队成员与家长、儿童共同体验窗花剪纸
另一边,“粘土中国结” 和“粘土饺子龙”制作区同样洋溢着欢声笑语。孩子们围坐在一起,指尖捏起软糯的彩色粘土,在队员的耐心指导下轻轻揉圆、细细捏形、慢慢搓条、巧妙按压。原本零散的粘土在小手中渐渐成型,一个个饱满圆润的 “吉祥结” 悄然诞生 。再揉一团彩泥,捏出龙角峥嵘,搓几缕“金纹”,这只饺子龙,藏着指尖的浓浓年味,圆滚滚的“饺子身”裹着福气,祥云纹“龙须”轻扬,指尖轻压出褶皱,是饺子的巧思。孩子们举着自己的作品互相展示,小小的粘土里,藏着对"团圆美满"的懵懂理解。让团圆的甜、新年的盼,藏在亲手创造的成就感与对美满生活的依托里。
▲图为儿童制作“粘土饺子龙”
▲图为儿童“粘土中国结”和“粘土饺子龙”作品展示合照
探秘端午
如果说春节是 “团圆的温暖”,端午则是 “奋进的力量”。在第二篇章中,孩子们跟着队员走进端午的世界,感受民俗里的勇气与智慧。
“为什么端午要赛龙舟?粽子是怎么来的?” 队员们从屈原的故事讲起,重点解读端午的 “精神密码”:赛龙舟不仅是热闹的竞技,更藏着 “团结协作、奋勇争先” 的民族精神;佩香囊、挂艾草的习俗,凝结着古人 “驱疫避害” 的生活智慧。
▲图为儿童参与课堂互动
最让人期待的 “蛋托龙舟 DIY” 环节来了!孩子们 领到废弃的蛋托、彩笔等材料,化身 “小小工程师”。有的组队讨论 “龙舟造型”,有的专注给船身涂色,有的给龙舟插上 “龙头” 和 “船桨”。原本普通的蛋托,在创意加持下变成了一艘艘可爱的 “小龙舟”。这场实践不仅让孩子们直观感受龙舟文化,更传递了环保与创新的理念。
▲图为儿童制作蛋托龙舟
▲图为儿童蛋托龙舟作品
一次“有温度”的体验,孩子们不仅学到了传统节日的习俗知识,更在动手实践中理解了中国结“团圆”、窗花“祈福”、饺子龙“祥瑞”、蛋托龙舟“团结奋进”的文化内涵。这场活动让传统文化创造出生活美学,在实践教学法中感受文化根脉,让传统技艺在指尖代代相传。传统文化的传承,不止于“知道”,更在于“做到”,儿童不仅是文化的学习者,更是非遗的“年轻传承人”。广州幼儿师范高等专科学校绵延薪火艺韵队将继续以实践为笔,书写传统文化的新故事。
撰文| 汪静茹、骆荣机
图片| 周素娟、潘晓彤、莫颖姗
一审| 吴素萍
二审| 兰泽晶
三审| 蔡雯
声明:凡来源或标记以“大学生云报”之内容均为本网合法拥有版权或有权使用的作品,至发布之日起三日后方可原文转载,转载时请注明来源及有效联系方式。
审定:汪静茹 责编:赵旭 + 投诉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