校地共探振兴路 青春智绘荷塘新图景
七月盛夏,荷香沁脾。7月14日,西安培华学院马克思主义学院陈倩、陈欢老师带领“汉阴律韵”三下乡社会实践团队走进汉阴县双乳镇千亩荷塘,以实地调研与座谈交流为纽带,聚焦乡村文旅发展痛点,深度探讨乡村振兴与民生改善路径,为这片生态沃土注入青春动能。
沉浸式调研:解码荷塘发展
在双乳镇千亩荷塘,实践队员穿梭于碧波花海间,亲身体验游船观光、农事体验等特色项目,直观感受乡村文旅融合的独特魅力。然而,繁荣表象下的发展瓶颈也逐渐显现:景区军事基地宣传流于形式,红色文化资源沉睡未醒;门票销售渠道单一、项目管理分散,导致游客体验感参差不齐;工作人员老龄化严重,专业文旅人才匮乏,难以支撑景区服务升级;资金短缺与政策落地困难,使得创建4A级景区、推动生态管护等规划举步维艰。这些问题不仅制约着景区的可持续发展,更影响着当地村民依托文旅产业增收致富的步伐。
团队深入千亩荷塘调研
青年视角破题:激活乡村振兴内生动力
座谈会上,“汉阴律韵”团队以青年特有的敏锐视角,围绕“文旅+”融合发展提出系统建议。针对人气不足的困境,团队提出“研学赋能”战略,建议依托荷塘生态资源与农业产业基础,打造涵盖自然科普、农耕体验、非遗传承等内容的研学基地,吸引青少年群体,形成的长效引流模式;针对宣传短板,提出整合短视频平台、高校资源与文旅部门力量,开展专题宣传,以精准营销提升景区知名度。这些建议紧扣乡村振兴战略中“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的核心要求,力求通过文旅产业升级带动就业增收,实现生态效益与经济效益双赢。
团队与千亩荷塘相关负责人座谈现场
创意赋能:设计文旅形象标识
座谈会中,实践团队还了解到双乳镇的文旅品牌目前存在了形象缺乏系统性与辨识度等问题,难以在众多乡村文旅项目中脱颖而出。为此,团队充分发挥专业优势,结合双乳镇千亩荷塘的生态特色与文化底蕴,精心设计了两款文旅形象LOGO。一款是以莲花为核心元素,搭配山水轮廓,结合双乳镇女性文化,寓意双乳镇文旅产业在绿水青山间蓬勃发展。另一款则以圆形构图呈现荷塘全景,融入人物劳作场景,凸显当地农旅融合的独特魅力。这两款LOGO一经展示,便得到双乳镇政府的高度认可,当即决定予以采纳并应用于景区宣传与运营中。
团队成员设计logo过程
校地联动谋新篇:共绘民生改善新蓝图
“乡村振兴不仅是经济发展,更是人的发展。”当地政府王委员在座谈中感慨,景区发展滞后导致年轻人外流,形成“空心化”恶性循环。而三下乡团队提出的“人才振兴”方案,恰好与政府思路不谋而合——通过校企合作搭建实践平台,吸引高校文旅专业师生参与景区运营;培育本地“新农人”,开展电商直播、导游服务等技能培训,让村民从“旁观者”变为“建设者”。此外,双方还就拓宽资金渠道、优化政策执行等问题展开深入探讨,计划以创建4A景区为契机,整合农业、文旅、生态资源,延伸荷花产业链,开发荷叶茶、莲藕制品等特色农产品,切实提升村民收入水平与生活质量。
此次调研与座谈,不仅是一次校地思想碰撞的实践探索,更是一堂生动的乡村振兴“实景课”。西安培华学院“汉阴律韵”团队将持续跟进千亩荷塘发展,以专业知识与创新思维为笔,与当地政府、村民共同描绘产业兴、乡村美、农民富的新时代画卷,让青春在助力乡村振兴的火热实践中绽放绚丽之花。
图文:郭卓霖、纪报佛
审核人:陈倩、陈欢
声明:凡来源或标记以“大学生云报”之内容均为本网合法拥有版权或有权使用的作品,至发布之日起三日后方可原文转载,转载时请注明来源及有效联系方式。
审定:孔森 责编:赵旭 + 投诉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