触摸千年伞韵,践行青年担当——川北医学院临床医学院乡村振兴实践队在毕六福油纸伞博物馆开展特色非遗体悟活动

发布时间:2025-07-16 00:28   来源:大学生云报 | 张滢   阅读 2.6千+一键复制本页标题和网址

新闻报道

大学生云报7月16日讯(通讯员 李欣欣 张滢 王言言 邓勤晴 祝思瑶) 7月12日上午,川北医学院临床医学院“领航”党建工作室赴古蔺“四渡赤水,健康乡行”乡村振兴实践队前往毕六福油纸伞博物馆开展“油纸伞下听烟雨,分水笔锋绘春秋”特色非遗体悟活动。实践队通过探访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分水油纸伞制作技艺,感悟匠心传承,探寻优秀传统文化赋能乡村振兴的实践路径。

▲图为实践队员在毕六福油纸伞博物馆开展特色非遗体悟活动。钟海欣 供图

守护濒危技艺:毕六福的坚守与创新

曾经,分水油纸伞在现代浪潮冲击下命悬一线。讲解员讲述的跌宕传承史,让队员们屏息凝神。在技艺濒临失传的危急关头,第六代传人毕六福挺身而出,恪守“心正、人正、做事正”的家训,拒绝捷径,以一己之力守护薪火。而馆内那座创下吉尼斯纪录、直径16.2米的“天上漓江”巨伞,更是震撼人心——它不仅是匠人极致技艺与创新勇气的丰碑,更是濒危技艺浴火重生的无声宣言。

▲图为手艺传承人正在制作油纸伞。熊云香 供图

体验文化深意:亲手触摸伞中智慧

实践队员们不止于听,更沉浸其中:亲手绘制伞面,细辨楠竹伞骨的坚韧,体悟浑圆伞面蕴含的团圆期盼并学习到油纸伞深厚的文化内涵:伞骨选用特定楠竹,象征坚韧品格;浑圆的伞面寓意团圆美满;“油纸”谐音“有子”,“人”字伞架呼应“傘”字,寄托着人才辈出、夫妻恩爱的美好愿望。大家还注意到,毕六福团队在传承古法的基础上,创新融入手绘书法、彩印等现代元素,使传统油纸伞焕发新的活力,成为传播中华文化的新载体。

▲图为实践队员在听讲解员讲解油纸伞的历史。钟海欣 供图

探寻振兴密码:非遗如何带动乡村

此行核心在于探寻非遗的振兴力量。队员们深入了解到毕六福油纸伞的“魔法”:“公司+基地+农户”模式,让300多名村民在家门口实现就业增收;依托油纸伞文化打造的“伞里古街”,已成为集旅游观光、文化体验于一体的特色地标,激活了乡村文旅;线上渠道的开辟,更让这朵“伞花”香飘全球10余国,为乡村产业开辟了广阔天地。队员们真切感受到,“保护传承”与“创新发展”的双轮驱动,正是非遗赋能乡村振兴的活力密码。

▲图为实践队员正在体验油纸伞。钟海欣 供图

医学生的感悟:匠心与医道的共鸣

亲手体验制伞过程,让医学生们对“匠心”有了刻骨铭心的感悟。热烈的讨论随之展开:匠人对材料一丝不苟的敬畏、对工序近乎严苛的执着、对品质永无止境的追求,与医学生未来肩负的“健康所系,性命相托”的使命何其相通!队员们深刻体悟到,“匠心”不仅是技艺,更是立身行事的根本——以“正心”立身,以“恒心”钻研,以“仁心”服务。这份源于非遗的精神力量,将如明灯般指引他们在未来的医学征途和助力乡村振兴的实践中,勇担青年使命,贡献智慧与力量。

▲图为实践队员正在体验绘制油纸伞。钟海欣 供图

毕六福油纸伞博物馆之行,对川北医学子而言,远非一次简单的参观。它是一次濒危技艺涅槃重生的见证,一次传统文化魅力与创新活力的深度体验,一次非遗助力乡村振兴模式的生动考察。而最深远的回响,莫过于古老匠心与未来医者仁心之间激荡出的强烈共鸣。这共鸣,将激励着他们怀揣“正心、恒心、仁心”,在守护人民健康和促进乡村发展的道路上,坚定前行,书写属于新时代青年的担当篇章。



声明:凡来源或标记以“大学生云报”之内容均为本网合法拥有版权或有权使用的作品,至发布之日起三日后方可原文转载,转载时请注明来源及有效联系方式。

审定:张滢    责编:赵旭 + 投诉举报

84 赞
  • 相关新闻
    为你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