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溯造纸旧岁 重温奋斗热忱——专访八一造纸厂老职工葛洪友、郭香民夫妇

发布时间:2025-07-15 18:46   来源:大学生云报 | 廖潞 蔡宇坤   阅读 6.4千+一键复制本页标题和网址

新闻报道

2025年7月10日,在新疆生产建设兵团第八师石河子市老街街道6-1社区,石河子大学“记忆传承,工遗‘石’光”实践团在暑期“三下乡”社会实践活动中,专访了八一造纸厂退休职工葛洪友、郭香民夫妇。两位老人深情回顾了工厂从艰苦创业到发展壮大的风雨历程,以亲身经历生动诠释了“热爱祖国、无私奉献、艰苦创业、开拓进取”的兵团精神。

▲图为“记忆传承,工‘遗’石光”实践团与葛洪友夫妇合影 林凡舒供图


从黄河畔到边疆:命运的迁徙

1942年,葛洪友在河南孟县的农家诞生。少时,他见过农忙时遍野的汗水,也听过农闲修渠筑坝的号子。六十年代,他赴兰州地质基建学校求学,却赶上中苏关系变化,工程骤然下马。家中老母亲牵肠挂肚,远在新疆农场的哥哥,成了他奔赴西北的缘由:“那时农村人多粥少,听说新疆缺人建设,便想着来闯闯。”

1963年,经舅舅引荐,葛洪友踏入石河子造纸厂。本想重拾机械专业的他,最终与切纸工这个岗位相伴一生。葛洪友说:“刚进厂时,车间里是圆网机,生产的纸粗粝些;后来换成长网机,能造出更细更韧的纸,远销全国各地呢。”谈及起设备的变迁,老人眸中仍闪烁着光亮。

▲图为1960年7月19日生产出第一张纸的造纸机照片翻拍 顾依凡供图


切纸台上的春秋:匠心与坚守

切纸工的活儿,看似寻常,实则藏着大学问。葛洪友记得,为掌握先进技术,他曾赴上海江南造纸厂学习三月。“那里的双刀切纸机,两个电机带动不同刀速,切大纸慢、切小纸快。我凭着地质学校学的机械底子,琢磨着就上手了。”回厂后,他成了技术骨干——看一眼纸张尺寸,手底下便有数,误差极小。那时的厂区环境远不如今:上夜班骑车回家,西公园附近黑灯瞎火,不慎栽进施工沟里是常有的事。“现在路灯亮堂堂,再也不会摔跟头咯!”老人笑着感慨,话语里是对时代变迁的欣慰,更是对往昔岁月的温柔回望。

▲图为施工中的1760长网机工房照片翻拍  顾依凡供图


岁月温澜:家与国的交融

初到石河子,每月28元工资要养全家,玉米面是主食,17平米的平房挤着五口人。但国家的边疆津贴,让葛洪友觉得“比老家农村强,能安心扎根”。1969年,经人介绍,河南姑娘郭香民成了他的妻,一路从老家赶来,在厂区家属队种菜、做后勤,把日子过得平实温暖。“三个孩子都在新疆长大,虽没子承父业,却也各有出息。”说起家人,葛爷爷的笑意更浓。退休后,他在社区种花养草:薄荷的清香、指甲花的艳色,悄悄装点着晚年时光。那些与妻子相濡以沫的日子,那些看着孩子长大的瞬间,都成了岁月里最温润的注脚。

▲图为葛洪友夫妇合照 廖潞供图


期许声里:传承的力量

访谈接近尾声,葛洪友的目光投向实践团的年轻学子们,语重心长地说:“现在条件多好啊,你们要好好学,将来为国家做事。咱国家强盛了,才不受人欺负。”他没有过多讲述自己经历的艰辛,而是将“好好奋斗”的期望传递给了下一代。实践团成员认真聆听,从老人的讲述中,仿佛能感受到当年切纸车间的忙碌景象和工人们建设边疆的干劲。

葛洪友夫妇的经历,是兵团工业发展历程中一个具体而生动的注脚,他们用一生的坚守,诠释了“热爱祖国、无私奉献、艰苦创业、开拓进取”的兵团精神,为青年学子提供了宝贵的精神滋养。

撰文 |廖潞  顾依凡

图片 |林凡舒  顾依凡  廖潞

审核 |吴佳颖


声明:凡来源或标记以“大学生云报”之内容均为本网合法拥有版权或有权使用的作品,至发布之日起三日后方可原文转载,转载时请注明来源及有效联系方式。

审定:蔡宇坤    责编:赵旭 + 投诉举报

210 赞
  • 相关新闻
    为你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