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生云报7月16日讯(通讯员 宋诗慧 邹金伶)宾阳的晨光里,炮龙的影子藏在老街的砖缝里。南宁理工学院文理学院 “龙跃炮龙” 调研实践团的脚步声,轻轻叩响了这座小城的民俗密码 —— 他们要找的,是那条腾跃了千年的 “龙”,还有它背后一代代守龙人的故事。
访炮龙老庙,探寻炮龙文化的传承脉络与发展现状
2025年7月5日,在宾阳炮龙协会,实践团与炮龙协会负责人面对面交流,深入了解炮龙发展现状,作为炮龙技艺的传承人,张云真自幼耳濡目染,从扎龙、舞龙到主持节庆流程,他对炮龙节的每一个细节都了如指掌。“炮龙不仅是热闹的仪式,更藏着老祖宗的智慧。”他谈到,扎龙的竹篾要选韧性最好的,龙身的布料需经多道工序处理以耐鞭炮灼烧,这些手艺都是祖辈传下来的“规矩”。如今,他收了十余名徒弟,不仅教技艺,更教“敬龙”的初心——舞龙时既要勇猛,又要心怀敬畏,才能传递节庆的吉祥寓意。文化践行者胡庭旭则从更广阔的视角推动炮龙文化的传播。“光靠老一辈传不够,得让年轻人爱上它。”近年来,他牵头组织炮龙文化进校园、进社区,通过短视频记录扎龙过程、举办青少年舞龙比赛,让传统民俗与现代生活接轨。“有个00后学生告诉我,以前觉得炮龙吵,现在自己学会了舞龙,才懂那种团结奋进的力量。”胡庭旭笑着说,这正是文化传承最动人的地方。
从张云真手中的竹篾到胡庭旭镜头里的青春身影,宾阳炮龙节正以鲜活的姿态延续着千年文脉。正如他们所说,炮龙的火光不会熄灭,传承的脚步永不停歇。
▲图为炮龙协会领导给实践团介绍炮龙节活动。供图冼雯婷
老庙里的传承课:竹篾与镜头里的新火
炮龙协会的木门吱呀开了,胡庭旭正坐在竹篾堆里编龙头。阳光穿过窗棂,在他指间的青黄竹条上跳荡。“你看这弧度,得像山涧的溪流那样活泛。” 他捏着篾刀削出个圆润的弯,竹屑簌簌落在蓝布围裙上,“老一辈说,龙要‘刚够扛住鞭炮炸,柔能绕着灯柱转’,这手艺里藏着的,是过日子的韧性。”
▲图为胡庭旭编织龙头。供图冼雯婷
老庙里的这堂传承课让他们深刻感受到了传统技艺的魅力。竹篾代表着古老的传承,而镜头则象征着青年一代记录与传播的力量,二者的结合,正如 “新火” 燃起,让炮龙文化在新时代有了更广阔的传播途径。
▲图为实践团与炮龙协会领导在炮龙老庙前合影。供图 冼雯婷
声明:凡来源或标记以“大学生云报”之内容均为本网合法拥有版权或有权使用的作品,至发布之日起三日后方可原文转载,转载时请注明来源及有效联系方式。
审定:邹金伶 责编:赵旭 + 投诉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