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生云报7月16日讯(通讯员 彭盈盈、廖紫嫣)7月14日,岭南师范学院“物语乡行”突击队在珠海市斗门区新堂村党群服务中心成功开展了一堂别开生面的科普课 —— “水火箭发射”。这堂生动有趣的实践课,让14名乡村儿童亲身体验了从理论到实践的完整过程,在动手动脑中感受航天科学的奇妙魅力,点燃了他们对未知世界的好奇之火。
航天故事导入点燃探索热情
图为主讲老师正在介绍相关火箭发射知识(黄鄯霖 摄)
“大家知道人类是怎样一步步飞向天空的吗?”课堂伊始,主讲郭老师播放了一段人类探索天空的短视频,孩子们看得目不转睛。随后,郭老师向孩子们介绍了“中国航天之父”钱学森的故事,讲述他如何克服重重困难、矢志不渝地为我国航天事业奠定坚实基础,作出的伟大贡献。“原来火箭能飞上天背后有这么多学问,还有这么了不起的人!”孩子们的好奇心被彻底激发,眼中闪烁着求知的光芒,纷纷踊跃举手,追问火箭发射的种种秘密。
动手制作解锁科学原理
在揭秘环节,郭老师用简单易懂的生活例子,深入浅出地讲解了火箭发射的核心物理原理——作用力与反作用力:“就像游泳时,我们用力推墙,墙就会给我们一个向前冲的力。”而水火箭的奥秘也正基于此:瓶内被压缩空气高速喷出的水产生强大的反作用力,从而推动火箭升空。这个环节清晰地将抽象的科学定律与直观的现象联系起来,让孩子们恍然大悟,理解了科技背后的基础原理。
课堂上,孩子们在突击队成员们手把手的耐心指导下,分组协作,利用两个普通的汽水瓶、胶布、剪刀和发射喷嘴,一步步组装属于自己的水火箭。突击队员们细致讲解每一步要领,不断鼓励孩子们尝试。有的小朋友全神贯注地用胶布反复加固瓶身接口,确保密封;有的则小心翼翼地调整瓶中水的高度;还有的积极与队友讨论分工合作。“老师,我的火箭做好啦!”当第一支水火箭完成时,孩子们兴奋地举起作品展示,自豪感溢于言表。整个课堂沉浸在专注探索和成功协作的欢乐氛围中。
图为老师在帮助小朋友们安装瓶子(黄鄯霖 摄)
图为小朋友惊喜地观察自己制作的“水火箭”(黄鄯霖 摄)
屏息凝神见证腾飞
制作环节圆满结束后,大家兴致勃勃地转移到教室对面的空阔场地,进行激动人心的水火箭发射实验与比拼。在突击队员们的安全保障和有序组织下,孩子们分组进行发射实践。实践过程中,孩子们紧盯着自己的“杰作”,脸上交织着紧张、期待与兴奋。一声令下,主讲老师带领每组的小朋友共同发射“水火箭”。“5、4、3、2、1,发射!”,一支支凝聚着智慧与汗水的水火箭瞬间挣脱束缚,腾空而起。
图为老师带领小朋友共同打气为发射做准备(黄鄯霖 摄)
孩子们的目光像被磁石吸引,紧紧追随着空中划过的轨迹,小拳头不自觉地握紧,发出阵阵惊叹。每当水火箭成功在空中划出优美有力的弧线时,人群中便爆发出阵阵惊叹与由衷的欢呼,跳跃着分享成功的喜悦;而看到水火箭因动力不足遗憾下坠或调皮地偏离预定方向时,孩子们没有气馁,而是在突击队员的引导下,围在一起观察现象和讨论,展现出可贵的探究精神。整个场地洋溢着此起彼伏的惊呼声、欢笑声、热烈的掌声和专注的讨论声。经过两轮紧张而有趣的比拼,最终有三组小朋友凭借对原理的理解、制作的精细和临场的稳定发挥,取得了最远的发射距离,获得冰棍奖励。最后,大家簇拥着获奖者,开心地合影留念,记录下这充满成就感的瞬间。
科普之旅持续播撒科学种子
图为活动结束后小朋友们和老师的大合影(黄鄯霖 摄)
此次精彩纷呈的“水火箭发射”科普课,不仅锻炼了孩子们的动手能力和解决问题能力,还让科学原理从书本走进了现实。“之前只在电视上看过火箭发射,今天我自己发射了!”一名参与儿童在课后兴奋地表示。这正得益于突击队员们精心设计课程,用真诚与热情将复杂的科学知识转化为乡村孩子们触手可及的奇妙体验。他们的努力,为振兴乡村教育注入生生不息的科学活力与创新动能,拓展了孩子们的科学视野。
声明:凡来源或标记以“大学生云报”之内容均为本网合法拥有版权或有权使用的作品,至发布之日起三日后方可原文转载,转载时请注明来源及有效联系方式。
审定:彭盈盈 责编:赵旭 + 投诉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