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生云报 7 月 16日讯(通讯员赵友粒)非遗传承赋能乡村振兴,文化根系滋养少年成长。7月15日上午9点30 分,广东培正学院 B-W “狮魂歌韵” 实践团在杨希楠、陈志杰老师的指导下,走进惠州市惠东县溪美村开展非遗文化宣讲课堂。本次活动以尖米山歌、盖子狮等非遗文化为核心,融合知识竞答与自然手工实践,既让乡村孩子近距离触摸本土文化根脉,更以非遗传承为纽带,又为溪美村的乡村振兴注入文化活力。
宣讲课堂伊始,实践团宣讲成员以生动的讲述带孩子们走进尖米山歌——这一用尖米话演唱、承载客家生活印记的本土非遗。团队成员们抛出“尖米山歌用什么方言唱” 等问题,小朋友们举手抢答,在问答中明晰 “尖米话” 的独特之处;随后开启 “方言小课堂”,教小朋友们说 “心舅”“尖米”“岭顶” 等山歌常用词,孩子们跟着模仿发音,从磕磕绊绊到朗朗上口,在学说乡音中触摸祖辈传下来的语言密码,让“尖米山歌”里的方言韵味,从书本上的文字变成能亲口说出的鲜活记忆。
(图为尖米山歌宣讲)
尖米山歌的余韵未散,盖子狮的威风已登场。实践团宣讲成员通过图片展示 “红额青面、头顶‘王’字” 的狮头造型,讲解其明代起源与流派传承。“盖子狮的白头代表谁?” 成员提问后,“321 举手” 的倒计时声刚落,一只只小手便争相举起,答对 “刘备” 的孩子兴奋地领取印章,宣讲课堂瞬间成了盖子狮知识的竞技场。这场互动让盖子狮不再是模糊的传说,而是化作看得见、答得出的文化符号,让孩子们在问答间领会传统民俗里的精神寄托,悄然拉近与本土非遗的距离。
(图为盖子狮宣讲)
从本土非遗转向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知识竞答环节掀起新热潮。“剪纸用什么工具?”“昆曲被称为‘中国戏曲之母’对吗?”“皮影戏的影人用什么做的?”孩子们反应迅速,争相举手作答。竞答结束后,实践团带来剪纸工具与彩纸,手把手教孩子们剪简单的纹样 —— 有的剪出可爱简单的图案,有的剪出有新意的窗花图案,在动手实践中深化对非遗技艺的理解。这场 “竞答 + 手工” 的组合,不仅让孩子们系统掌握了剪纸、昆曲、皮影戏等非遗知识,更让他们在 “答中学、做中悟”,真切感受非遗技艺的灵动与厚重,明白传统工艺就藏在指尖的创造里,融在日常的生活中。
(图为非遗知识宣讲)
宣讲课堂最后,实践团带孩子们到楼下的古榕树下,捡拾飘落的榕树叶创作拼贴画。溪美村的 190 棵古榕中,43 棵逾百年树龄,是村民心中的 “守护神”,摘叶辟邪的习俗更让其成为村庄的文化符号。孩子们自由发挥,用榕树叶拼出立体拼贴画,或是画笔与树叶拼贴结合。当作品映着阳光,树叶清香里混着泥土气息,古榕的岁月记忆与孩子们的创意交融,一片榕叶,就是连接传统与童心的文化纽带。
(图为小朋友们展示树叶拼贴画)
回顾本次宣讲课堂,实践团以 “本土非遗 — 中华非遗 — 自然实践” 的递进模式,让溪美村的孩子们在乡音、狮韵、竞答、叶画中,既筑牢了 “尖米山歌、盖子狮” 的本土文化认同,又打开了望向更广阔非遗世界的窗口。这种 “从身边文化学起” 的方式,不仅丰富了乡村孩子的暑期生活,更让非遗传承成为连接少年成长与乡村振兴的纽带——当年轻一代读懂并热爱本土文化,乡村的文化根脉便能生生不息。
展望未来,B-W “狮魂歌韵” 实践团将继续挖掘溪美村的非遗资源,探索 “非遗 + 研学”“非遗 + 文创” 的乡村融合路径。指导老师杨希楠表示:“乡村振兴离不开文化的‘精气神’,希望通过这样的宣讲课堂,让非遗成为孩子们看得见、摸得着、学得会的生活一部分,让文化自信在乡村少年心中扎根,让传统文脉为家乡发展注入持久动力。”
(图为实践团与小朋友们的大合照)
声明:凡来源或标记以“大学生云报”之内容均为本网合法拥有版权或有权使用的作品,至发布之日起三日后方可原文转载,转载时请注明来源及有效联系方式。
审定:李嘉莹 责编:赵旭 + 投诉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