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陈皮产业双轮驱动路,绘乡村振兴青春画卷

发布时间:2025-08-28 14:06   来源:大学生云报 | 戴淡如   阅读 223一键复制本页标题和网址

报告总结

探陈皮产业双轮驱动路,绘乡村振兴青春画卷

一、初遇陈皮乡:红鹰与“千年陈香”的约定

大学生云报8月28日讯(通讯员 戴淡如)暑假的风带着青春的躁动,我们红鹰乡村振兴实践团踏上了“三下乡”的旅程。响应国家乡村振兴的号召,我们总想为那些藏在乡野间的宝藏做点什么——而新会陈皮,这个带着千年历史沉淀又在电商浪潮中崭露头角的非遗瑰宝,成了我们的选择。它不仅是广东人煲汤时的“秘密武器”,更是非遗文化与现代产业碰撞的鲜活样本,电商如何为这门老手艺插上翅膀?带着这个问号,2025年7月,我们一行人走进了新会会城。

刚下车,空气里就飘来一股独特的药香与果香交织的气息,后来才知道,那是晒干的柑皮在时光里发酵出的“陈皮味”。路边连片的柑园里,墨绿色的柑果挂满枝头,几位戴草帽的果农正弯腰修剪枝叶,看见我们好奇张望,便笑着招手:“来尝尝我们的大红柑!”聊天时,他们说起陈皮就像说起自家孩子——“这果皮要晒足三年才叫陈皮”“我们家的老陈皮能治咳嗽呢”,眼里的骄傲藏都藏不住。那一刻,我们突然懂了:这场与“千年陈香”的约定,才刚刚开始。

二、踏遍会城路:从柑园到直播间的发现

(一)记录走访的见闻

三下乡期间,我们从日常场景切入,捕捉当地文旅和陈皮产业的鲜活细节。来到会城,我们第一站参观的是梁启超故居。在前往途中,我们对新会本地的滴滴司机进行了深度采访,让我们了解到当地商户通过电商拓展陈皮销售的民生现状。在故居参观时,我们偶遇了华侨旅行团,团队成员围绕侨乡陈皮文化传承与海外传播,与到访游客展开交流,收集到华侨对江门陈皮产业的关注与建议。

团队聚焦会城陈皮产业核心环节,开展了多维度、深层次走访调研。我们既走进泓达堂陈皮庄园,与双非遗传承人廖长亮深入交流,从自动化生产线运作到手工晒皮工艺细节,全面了解企业“非遗传承+电商拓展”的发展模式;也前往常盛农业发展有限公司,跟随负责人林家俊实地考察柑园与农旅融合场景,探究生态种植、休闲体验与农产品加工的协同路径。

除了对当地企业的参观走访,我们还实地走访新会陈皮村,与当地商户围绕陈皮制作工艺细节、年份鉴定方法、线上线下销售渠道布局及经营中的核心痛点等方面问题,展开深度交流,细致收集产业基层的真实运营数据与实际诉求,为后续全面分析产业全貌、提出贴合实际的发展建议筑牢基础。

交流间隙,我们品尝了当地特色陈皮风味雪糕,直观感受陈皮在食品创新领域的应用。随后我们参观陈皮文化体验馆,通过实物展示、数字化演示等方式,系统梳理陈皮从柑果种植、开皮晒制到陈化储存、深加工的全产业链流程,进一步完善对新会陈皮产业的立体认知。

(二)指尖上的生意——电商直播间里的新图景

七月的新会,陈皮香漫庄园。7月9日上午,团队前往泓达堂开展“大学生养生局”的专题助农直播活动。直播伊始,团队采用“走播”探秘形式,生动讲述百年陈皮文化与泓达堂非遗技艺。随后,成员们以专业讲解与青春活力点燃直播间,热情推介特色陈皮系列产品,让一缕陈香在云端开启新的交响。走进泓达堂的直播间,主播们正拿着两片陈皮,一片是3年陈,一片是10年陈,向观众详细讲解着它们的区别。“大家看,这片3年陈的陈皮,颜色相对较浅,呈橙黄色,香气清新,带有一些果香,泡饮回甘快,适合日常祛湿;而这片10年陈皮经过时光沉淀,香气更绵柔,药用价值也更足,煲汤、煮茶都能衬出食材本味”主播一边说着,一边将陈皮拿到镜头前,让观众可以更清晰地看到陈皮的细节。

直播间的另一侧,后台数据员正紧盯着电脑屏幕上跳动的数据。在此次助农直播活动中,泓达堂与广东培正学院管院红鹰乡村振兴实践团携手共进、协同发力,交出了一份亮眼的助农答卷:总销售额达3444.6元,4788人次涌入直播间围观,点赞数更是突破4.2万。数字背后,是青年学子用热情架起的“云端桥梁”,是泓达堂用品质筑牢的品牌根基。当青春活力遇上传统匠心,当数字电商对接乡村产业,方寸屏幕间跃动的,不仅是一片片金黄的陈皮,更是乡土经济振兴的蓬勃脉搏。

(三)老建筑里的新故事——文化与产业的碰撞

为深挖侨乡文化瑰宝,探寻文旅赋能乡村振兴多元路径,助推“百千万工程”落地见效,团队实地走访会城老建筑,见证其与陈皮产业碰撞出“文化赋能产业、产业激活文化”的新火花。

梁启超故居作为会城标志性的侨乡文化地标,其与陈皮产业的关联更具独特性。团队走访发现,梁启超祖父梁维清曾以经营陈皮闻名乡里,这一历史背景为如今的产业发展提供了文化支撑。故居周边的一些商户也做起了陈皮生意,在故居参观的游客们,不仅可以了解梁启超的生平事迹和思想,还可以品尝和购买到当地的陈皮。

新会学宫,这座有着深厚文化底蕴的建筑,曾经周边是新会陈皮交易的重要场所。虽然如今的学宫周边不再是热闹的陈皮市集,但二者文化联结从未断裂。团队成员抓住这一文化与产业的交汇点,在参观学宫时同步开启直播,结合学宫自身的文化底蕴与清代市集碑等历史遗存,向直播间观众细致讲解学宫与陈皮产业交织的渊源,让老建筑里的陈皮故事借助数字手段,成为传播侨乡文化、推广特色产业的新载体。

陈皮村是新会陈皮产业的核心集聚地、非遗文化展示窗口,也是融合柑园种植、陈皮加工、销售及文旅体验于一体的特色村落。承载着产业记忆的陈皮村一部分改造为陈皮非遗技艺展示馆,游客可通过数字屏幕直观查看陈皮现代化仓储的温湿度调控系统,馆内货架上整齐陈列着不同年份的陈皮样品,墙上悬挂的老照片与开皮工具实物,无声诉说着传统技艺的传承脉络。另一部分是陈皮商户的聚集地,团队成员漫步其中,与当地商户进行交流,深刻体会到陈皮产业如何以文化为根、以创新为翼,让老建筑不再只是静态的历史见证,生动演绎着文化传承与产业发展同频共振的新故事。

(四)青年力量:青年夜校×陈皮香囊制作活动

为进一步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满足青年群体多元化文化需求,搭建沉浸式传统文化交流平台,团队在会城团工委协助下,举办了一场主题为“陈皮盈囊传古韵,青年巧手蕴匠心”DIY陈皮香囊的青年夜校活动。

活动伊始,团队成员以香囊的千年文化史为引,带领青年们步入传统文化的长廊。讲解不仅详述了陈皮的独特功效与其中蕴含的中医药养生智慧,更生动勾勒出新会陈皮跨越百年的传奇故事与文化底蕴。随后,团队成员细致演示了陈皮香囊的制作步骤,牢牢吸引了各位青年的目光——有人手持笔记本记录关键要点,有人举起手机拍摄演示细节。

讲解后,现场瞬间化身为充满古韵的“青年手工坊”。青年们精心挑选心仪的彩色香囊布袋,轻嗅辨识药材芬芳。他们将精心调配的香料细心地“收入囊中”,随后穿针引线,指尖翻飞。活动现场药香弥漫,气氛温馨热烈。大家或专注调配香料比例,或交流缝制技巧,将创意与心意倾注于指尖。不多时,一只只绣着吉祥纹样、散发着淡雅药香的精致香囊便跃然手中,凝聚着对传统文化的理解与情思。

活动尾声,青年朋友们纷纷上台,热情分享参与本次活动的感悟与收获。大家表示,这不仅是一次愉悦的手工体验,更是一次深刻的文化洗礼。活动最后,圭峰会城团工委工作人员对本次活动进行了简单的总结,感谢各位青年的积极参与,也希望大家领略陈皮文化魅力、成为传播者,让文化在新时代焕生机,并宣告活动圆满结束。

三、细品产业味:双轮驱动下的光亮与待解的难题

新会学宫的红墙下,我们架起了直播设备,以直播为媒,带领观众云游这一文化地标。镜头扫过每一座古朴的大成殿、每一处文物,结合史料与实景,深入解读其文化精髓。讲解的每一段历史,都让团队对新会陈皮与地方文脉的交织有了更鲜活的认知,更创新了文化传播形式。屏幕上不断弹出“涨知识了”“想去现场看看”的弹幕,那一刻我们忽然明白,当古代的独木舟遇见实时互动的弹幕,当学宫的飞檐与直播的镜头重叠,那些曾封存在古籍与老人口中的故事,正凭借数字的翅膀重新鲜活起来,我们真切感受到传统文化借由新时代直播焕发的新活力。

圭峰山脚下的新会星,负责人热情地向我们科普陈皮的知识。面对我们提到对青年人传承陈皮产业的疑问,她思考片刻后眼里泛起笑意,“我儿子以前也这么想,说这陈皮行业以后肯定会被淘汰,做不长久。毕业后去大城市闯了两年后,去年回来帮我打理基地,跟着晒了一季陈皮,才慢慢咂摸出味道。年轻人总得出去历练后才能懂得传统技艺的魅力。”传统技艺的传承,从来不是与时代的对抗,而是像这陈皮陈化般,需要年轻人带着新的认知,在时光里慢慢浸润、慢慢懂得。

电商的兴起为新会陈皮打开了全新的市场大门。红鹰成员化身泓达堂直播间的“青春主播”,以专业讲解与青春活力点燃直播间既有对陈皮年份鉴别、药用价值的专业讲解,不时穿插着“家人们看过来”的亲切互动不失年轻人特有的鲜活表达以青春匠心激活传统产业新动能。镜头翻动间,千年岁月沉淀的陈香,就这样顺着网线飘向全国各地,在云端焕发着与时代共振的绚丽光彩。

在这场社会实践中,我们真切地感受到新会陈皮产业在电商与文化双轮驱动下的活力,也目睹了发展中存在的难题。在新会陈皮的交易市场里,本地皮与外地皮的角力从未停歇青年传承问题也摆在眼前新会星的负责人给我们展示正宗新会陈皮,他们用的是广西、福建的柑皮,看着像我们新会产的,但泡出来的水发涩,回甘。首先新会皮油包密,而外地皮的又稀又小。顾客没有这些分辨的意识,一听新会皮价格就走了,说都是陈皮,凭啥你卖这么贵’”。另外,以次充好的乱象正悄悄啃噬着新会陈皮积攒了百年的口碑。在市面上,陈皮价格参差不齐,低价产品多半是用外地柑皮冒充的。在往年市场监管部门抽查时,就查出三家店用广西柑皮当新会陈皮卖,还有两家存在年份虚标的问题。新会陈皮市场的监管机制目前不够完善,相关部门的监管力量有限,难以对市场进行全面、有效的监管,市场秩序有待进一步规范。

会城虽有不少陈皮商家涉足电商,但部分运营能力较弱。如陈皮村中小型商家,缺专业电商团队,不熟悉平台规则与营销技巧,电商店铺页面简陋,图片未修饰,详情页仅罗列年份和价格,难吸引消费者。不擅长短视频营销、直播带货等新兴方式,主播缺乏互动技巧,难在竞争中胜出。此外,商家电商运营投入差异大,部分商家资金有限,无力承担运营和推广费用,每月仅投几百元,线上销量不足百单,与泓达堂等企业数千单销量形成对比,限制了新会陈皮整体线上市场拓展。

电商让新会陈皮的香气飘向了更远的地方,文化让这缕香气有了更动听的故事,但传承的断层、市场秩序的混乱,却像两块绊脚石,阻碍着产业前行。新会陈皮产业的真正振兴,不仅需要让电商与文化这两个轮子转得快,更需要多方的努力,支撑这两个轮子越走越稳

四、青春献良策:以实干为笔,绘就振兴新篇

在会城的柑园间、直播间与老建筑里穿梭的半个月,广东培正学院管院红鹰乡村振兴实践团不仅摸清了新会陈皮产业的“脉搏”,更从实践中提炼出贴合实际的“振兴小点子”,为青春献良册写下生动注脚。

文化传承上,实践团聚焦会城非遗漆画与新会陈皮文化破局。为非遗漆画设计特色人物IP,赋予古老技艺鲜活形象;围绕陈皮打造IP盲盒,传统元素联姻潮流玩法。还制作“生态绿韵映新会,古韵红情绘华章”宣传导览图,挖掘历史脉络、整合生态资源,用生态绿与新会红为设计元素,串联特色景点与美食,绘就会城文旅融合新图景,更以镜头为笔摄制宣传片,展现会城历史底蕴与现代活力,让非遗文化“活”起来、“走”出去。

市场拓展方面,针对小商家电商能力弱、市场假货多的问题,实践团提出“大带小”帮扶,由泓达堂等企业开免费“电商小课堂”,传授运营技巧,推广“走播”形式;同时推广“区块链+地理标志”溯源系统,给陈皮赋“身份证”,并在电商平台设“鉴别小课堂”,助好陈皮“走”稳卖好。

实践团也收获深刻感悟:乡村振兴是果农增收的喜悦,是年轻人爱上老手艺的转变,是陈皮香飘千里的温暖。他们明白,电商是“翼”、文化是“根”,唯有二者结合,产业才能行稳致远。未来,他们将带着这份实干感悟,继续以青春之力,为乡村振兴添砖加瓦。


声明:凡来源或标记以“大学生云报”之内容均为本网合法拥有版权或有权使用的作品,至发布之日起三日后方可原文转载,转载时请注明来源及有效联系方式。

审定:戴淡如    责编:赵旭 + 投诉举报

9 赞
  • 相关新闻
    为你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