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生云报7月16日讯(通讯员 杨宁)七月的昆仑山,雪峰巍峨,峡谷幽深。7月11日,石河子大学经济管理学院“乡村振兴促进团”前往第十四师昆玉市一牧场昆仑山景区,围绕文旅融合与乡村振兴展开实地调研,探寻推动区域经济发展的创新路径。
图为团队到达昆仑山景区 冯文斌 供图
实地巡查:梳理发展短板,探索升级方向
昆仑山景区由和田地区策勒县昆仑圣境景区与兵团第十四师一牧场昆仑山大峡谷景区联合建设,依托丰富的自然与人文资源,致力于打造以昆仑文化为核心的生态文旅胜地。这一景区的开发建设,不仅承载着区域协调发展的使命,更是推动乡村振兴的重要引擎。
图为团队进行实地调研 冯文斌 供图
在调研中,团队对景区的基础设施、运营环境及服务功能进行了细致勘查,梳理了垃圾处理不到位、设施不齐全、标识系统缺乏等短板,并提出优化建议。如,合理规划垃圾投放与清运机制,加设功能齐全的指向标识和解说牌,修复残缺木栈道,开展员工服务能力培训等。有望通过这些建议举措,为未来吸引更多游客、激发区域经济活力铺平道路。
职工访谈:激发内生动力,共绘发展蓝图
在实地调研过程中,团队走访了景区内一牧场职工古丽(化名),了解景区发展对职工生产生活的具体影响。古丽一家以牧业为主,拥有2500亩牧场,是当地牧户的典型代表。两名子女一人已通过教育支持考入大学,一人在当地中学就读,教育费用均由政府承担,这让古丽十分感恩,她表示:“政府的支持让我们的生活没有后顾之忧,现在更希望借助文旅发展实现家庭增收。”
图为团队成员对职工古丽(化名)进行访谈 冯文斌 供图
古丽曾尝试租赁景区摊位售卖餐饮,取得可观成效,但面对市场需求的变化和经营技能的不足,她对未来发展感到迷茫。团队结合实际情况,建议她拓宽思路,利用昆仑山特色资源尝试经营小型民宿、特色食品,甚至通过线上平台开展直播带货,将产品销售与品牌推广相结合。同时,还建议她参加相关技能培训并主动对接政策支持,为农牧产品拓展市场。古丽的情况并非孤例,许多牧场职工同样面临如何“跨界”的挑战。昆仑山景区的发展,不仅为当地提供了新的增收渠道,也为职工的职业转型带来了新的机遇。
高校力量:以智汇能,为旅牧共兴赋能
“每一次调研,都是从实践到实际的双向奔赴。”团队负责人曹晨光表示,“通过深入一线,我们发现问题、倾听心声,也为进一步推动景区发展与职工增收积累了真实鲜活的资料。”
接下来,团队将针对调研情况撰写详实报告,为景区改进提升提供切实可行的具体方案。同时,他们也将聚焦像古丽这样的职工需求,结合市场分析与专业知识,提供适合当地职工特点的增收规范建议。
昆仑山,在自然景观和文化魅力的双重光辉之下,正在成为推动文旅融合、带动乡村振兴的“金钥匙”。未来,借助高校智力支持与职工内生动力,这片壮美之地必将绽放出更加耀眼的经济与文化生命力。
撰文 | 杨宁
图片 | 冯文斌
审核 | 张春香 杜家凤
声明:凡来源或标记以“大学生云报”之内容均为本网合法拥有版权或有权使用的作品,至发布之日起三日后方可原文转载,转载时请注明来源及有效联系方式。
审定:杨宁 责编:赵旭 + 投诉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