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7月13日,湖南第一师范学院守望支教社“浏夏吾行”暑期基层服务践行团在浏阳市澄潭江镇吾田完小,成功开展了一场别开生面的“非遗植物拓印”体验课。支教队员曾丽芳作为主讲老师,带领乡村儿童走近浏阳非遗,亲身体验传统技艺,在动手实践中感悟文化传承。
锤声轻扬,童心跃动。课堂上,曾丽芳老师以趣味问答“什么是植物拓印”引入,巧妙地将树叶比作“会魔法的印章”,锤子喻为“传递自然密码的工具”,并结合微观植物细胞图,形象讲解植物色素在敲拓中转移的科学原理,迅速激发了孩子们的兴趣。她从商周甲骨拓印的雏形娓娓道来,历经唐代植绢拓印装饰书画、清代浏阳蓝印花布与植物染的融合创新,直至现代技艺入选湖南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一条跨越千年的文化传承脉络清晰呈现,让孩子们深刻感受到非遗厚重的历史底蕴。
图为曾丽芳给同学们导入植物拓印课堂 图片来源:谭佳音
实践环节气氛热烈。孩子们使用自备的石头和采集的植物叶片,在曾丽芳老师的指导下投入创作。清洗、浸泡(水中加盐静置十分钟)、在白棉布上精心“艺术摆盘”、覆盖透明胶带、均匀敲拓,伴随着此起彼伏的“咚咚”声,孩子们全神贯注。当揭开胶带的那一刻,叶片清晰的脉络与缤纷的色彩“复刻”在布面上,一件件独一无二的植物拓印作品诞生,成功的喜悦洋溢在每个孩子的脸上。
图为学生们自己制作植物拓印组品 图片来源:谭佳音
创作完成后,曾丽芳老师鼓励孩子们在作品上添画、题字,赋予其个性创意。她特别强调了“自然采集三原则”,引导孩子们在亲近自然的同时树立生态保护意识。课程尾声,曾丽芳老师号召孩子们担任“非遗文化小使者”,将植物拓印的奇妙体验和非遗知识带回家中分享,让文化传承的种子播撒得更广。
图为学生们植物拓印作品完成展示,图片来源:谭佳音
从聆听传承到亲手创作,再到肩负“文化小使者”使命,孩子们在“认知—采集—创作—传承”的旅程中,真切触摸了浏阳非遗的脉搏。石锤敲响连接古今的韵律,拓印埋下扎根心田的文化种子。在这个夏日的吾田完小,“浏夏吾行”实践团的大学生志愿者们以青春实践,在乡村儿童心中架起一座通往自然与传统的桥梁。非遗的活态传承,在这锤声与欢笑交织的课堂里,在孩子们闪闪发亮的眼神中,悄然生长,生生不息。
撰写人:曾丽芳
图片来源:谭佳音
审核人:谭佳音 贺茂皓
2025年7月14日
声明:凡来源或标记以“大学生云报”之内容均为本网合法拥有版权或有权使用的作品,至发布之日起三日后方可原文转载,转载时请注明来源及有效联系方式。
审定:贺茂皓 责编:赵旭 + 投诉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