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师学子——以神话为基,探索中华文化的源头

发布时间:2025-07-16 01:09   来源:大学生云报 | 潘欣怡 刘鸣宇   阅读 7.3千+一键复制本页标题和网址

新闻报道

大学生云报7月16日讯(通讯员 潘欣怡 刘鸣宇) 2025年7月,湖北第二师范学院椽承社会实践队团队,来到湖北省宜都市庙岗村“希望家园”公益课堂,开展为期一周的志愿服务。本次实践以“中国神话与历史的对话”为主题,通过神话故事讲解、互动讨论、创意绘画等形式,带领乡村儿童探索中华文化的源头。这段经历不仅让队员深刻体会到文化传承的意义,见证了教育如何为孩子们的想象力插上翅膀。

一、实践内容:从神话到现实的桥梁

在前期备课中,团队发现乡村儿童对神话故事虽有兴趣,但多停留在零散的动画片段认知上。为此,我们设计了“溯源-思辨-创造”三阶课程体系。 在神话溯源环节,以“开天辟地”的盘古为例,用陶器纹饰、汉代画像石等文物图片展示神话如何反映先民对自然现象的解读。当孩子们发现《山海经》中“烛龙睁眼为昼”的记载与地球自转科学原理的暗合时,教室里响起阵阵惊叹。在人文始祖单元,则侧重神话与历史的交织,黄帝制衣冠、嫘祖养蚕的故事,让神话人物从云端走入现实生活。

图为孩子们正在认真看案例。通讯员 刘晗 提供

而思辨讨论阶段最具挑战性。面对“神和人谁更厉害”的提问,李子昊坚持“神有无穷法力”,而有留守的孩子却低声说:“妈妈打工三年没回家,要是神真的存在,为什么听不到我的愿望?”这让团队意识到,神话教育需要兼顾文化启蒙与情感关怀。我们顺势引导孩子们思考:大禹治水、愚公移山的故事,体现的正是人类凭借智慧与毅力创造的“神迹”。

创意绘画课成为实践的高光时刻。孩子们笔下的“神”既有传统元素——扎着红绸带的雨神,也有现代创意——用WiFi信号普度众生的“网络之神”。有个孩子画了个背药箱的女神,她说:“这是像我妈妈一样的村医,疫情时她救了好多老人,我觉得她就是神仙。”

图为老师在进行讲解。通讯员 尚堰郧 提供

二、实践收获:双向成长的教育馈赠

1. 文化传承的破壁实践

面对部分孩子“神话都是假的”的质疑,改用“先民的科学猜想”视角,将女娲造人与进化论对比,嫦娥奔月与探月工程呼应。这种处理方式既保护了科学认知,又守住了文化根脉。村支书反馈,课后有孩子主动去村图书室借阅《中国神话故事集》,这是对课程最好的肯定。

2. 教育创新的在地化探索

庙岗村75%的儿童由祖辈抚养,调整了教学语言,用“种玉米要赶节气”类比神农尝百草,拿方言童谣讲解共工触山的地理学隐喻。这种“从土地里长出来的讲解”,让抽象概念变得可触可感。

3. 志愿服务的深层价值

当腼腆的孩子第一次主动分享他画的“星星守护神”,当总逃课的“调皮王”为设计雷神铠甲查了三本资料书,真正理解了教育不是灌输,而是点燃火种。这些孩子用最质朴的创造力,教会我比书本更珍贵的教学智慧。

三、反思与展望

本次实践也暴露出一些不足:神话体系讲解缺乏时序轴可视化工具,部分低龄儿童对哲学性议题理解吃力。若能增加神话地图手绘、角色扮演游戏等环节,可能效果更佳。

在庙岗村的星空下,团队常想起顾炎武“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箴言。当孩子们用稚嫩的笔触画出心中的神祇时,他们不仅在传承文化基因,更在建构精神家园。作为青年志愿者,带去的不仅是知识,更是一把钥匙——帮他们打开那扇连接过去与未来、现实与想象的大门。这种双向奔赴的成长,或许就是社会实践最动人的意义。


声明:凡来源或标记以“大学生云报”之内容均为本网合法拥有版权或有权使用的作品,至发布之日起三日后方可原文转载,转载时请注明来源及有效联系方式。

审定:刘鸣宇    责编:赵旭 + 投诉举报

236 赞
  • 相关新闻
    为你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