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河同育赤籽心,青春共筑民族情

发布时间:2025-07-15 23:44   来源:大学生云报 | 顾雯熙   阅读 1.5千+一键复制本页标题和网址

新闻报道

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让长江与大运河的水脉激荡起民族交融的绵长回响,2025 年 7月3日—7月12日,南京交通职业技术学院“赤籽心 民族情”实践团一行10人,沿 “长江-大运河”水脉文化带走进南京、扬州、镇江等地多民族聚居区开展三下乡实践活动。实践团以田野调研为基、文化互动为桥、专业赋能为韵,在街巷村落间搭建跨民族交流纽带,让民族团结之花在青春步履中绽放,谱写了一堂“浸润式的民族团结教育课”。

01 水脉为纽:在烟火日常中厚植同心

长江与大运河交汇处,蕴藏着民族交融的生动密码。在这里,“中华民族共同体”不是课本上的抽象概念,而是屋檐下的袅袅炊烟、手心里的脉脉温情、街巷间的朗朗笑语。

图为实践队在红石榴广场合影。陈筱雨供图

香包里的心意传递

为全面了解少数民族聚居地群众的共同体意识现状,实践团深入开展入户走访调研。队员们分组行动,挨家挨户进行问卷调研,以诚恳的态度捕捉那些真实而质朴的声音,同时向当地家庭赠送定制的石榴、柿子造型香包,以“石榴籽心连心”的文化意象传递民族团结愿景,借“柿柿如意”的民俗寓意表达对村民的美好生活祝愿。当回族大爷接过香包笑着说“你们送的不是物件,是心意” 时,文化符号便化作了直抵人心的情感纽带。

口述史中的交融印记

南京水荆墅村回族老村民潘爷爷家中,实践团成员围坐倾听。老人从儿时民族习俗讲起,细数不同民族邻里互帮互助的温暖瞬间。那些融入日常的交融细节,让 “中华民族共同体” 从课本概念变为可感可知的生活图景。镇江千秋桥社区的回族食堂里,91岁的杨奇方爷爷忆起新居:“解放后,政府把老片区修得整整齐齐,如今出门就是小花园。”话语间,是民族政策的温度,更是 “各族群众共居共乐” 的鲜活注脚。“村里正发展大棚种植、深挖非遗美食、打造文旅路线,回汉乡亲邻里和睦,文化交融氛围浓厚。” 菱塘清真村负责人林传清的介绍,让队员们直观感受到这片多民族聚居地的发展活力。

图为实践队采访少数民族老村民。陈筱雨供图

02实践为笔:在生活现场书写团结答卷

非遗课堂里的文化交融

实践团在镇江社区开展 “香缀千秋桥・情暖石榴红”非遗香囊制作活动。队员们通过多媒体课件,详解不同民族香囊特色:回族几何纹样寄寓对生活的热爱,汉族艾草香囊承载平安祈愿,让老人们深切感受香囊作为文化载体的深厚内涵。各族老人围坐协作,巧手制作香囊,忙碌间欢声笑语不断,各族文化故事在谈笑中自然流淌。

图为实践队在千秋桥社区开展非遗香囊制作公益课。陈筱雨供图

榫卯积木里的团结密码

水荆墅村的“榫卯承古韵・匠心筑未来”公益课堂上,队员们带来鲁班锁、榫卯积木。“看,这‘燕尾榫’一扣,就像咱各族群众,紧紧连在一起。”当孩子们用榫卯结构拼出房屋模型时,不仅读懂了传统建筑的力学智慧,更触摸到“团结如榫卯,稳固不可分” 的深刻寓意。

图为实践队在给村里孩子上榫卯积木搭建课。陈筱雨供图

专业赋能民族古建筑保护

京杭大运河畔的新河街,队员们操控全站仪、三维激光扫描仪、无人机,为古建筑做 “体检”。点云数据采集、建筑节点解剖、空间定位分析…… 这些专业操作不仅为绘制精准保护图纸奠定基础,更在丈量多民族建筑技艺的融合轨迹——回族砖雕的繁复与汉族木构的精巧,早已在岁月中交融共生。

03创新为翼:以青春担当续写共荣新篇

实践团的脚步从未停歇。针对调研结果,队员们纷纷献策:有人提议用 3D 建模还原运河带老建筑,助力当地文旅开发;有人正整理深度采访中的民族交融口述史,让更多人看见藏在街巷里的团结故事;有人计划制作“水脉赤子说”系列短视频,以江苏青年的视角诠释身边的民族元素。这些构想,让实践跳出 “感动”的范畴,生长出“行动”的枝芽。

长江奔涌,运河汤汤,见证着这场青春实践。当江苏青年学子以专业为笔、以真心为墨,在水脉沿线书写民族团结故事时,“中华民族共同体” 便不再是抽象概念,而是流淌在生活里的温暖,是刻进基因里的认同,更是绽放在未来里的希望。


声明:凡来源或标记以“大学生云报”之内容均为本网合法拥有版权或有权使用的作品,至发布之日起三日后方可原文转载,转载时请注明来源及有效联系方式。

审定:顾雯熙    责编:赵旭 + 投诉举报

53 赞
  • 相关新闻
    为你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