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下乡”调研酒文化,探寻传统魅力新风采

发布时间:2025-07-16 01:26   来源:大学生云报 | 田维甲   阅读 2.4千+一键复制本页标题和网址

新闻报道

大学生云报7月16日讯(通讯员 田维甲,吕剑崇)为深入挖掘乡村酒文化的历史底蕴、民俗价值及其在乡村振兴中的独特作用,2025年7月10日,贵州工程信息工程学院2025暑期“三下乡”志愿服务队二队的志愿者们在青场镇海寨社区开展了一场以“探寻酒文化,赋能新乡村”为主题的活动。志愿者们通过访谈老匠人、沉浸式体验酿造环境、细致观察工艺流程,力图解码这一方水土孕育的醇厚酒香,为传统技艺的活态传承与乡村文化的振兴贡献青春智慧。

▲图为志愿者们前往酒坊村民家途中
  活动伊始,志愿者们通过查阅地方志、农业史料及非遗档案,志愿者初步勾勒出海寨社区酒文化的悠久脉络:这里依山傍水,气候温润,盛产优质玉米,为酿酒提供了得天独厚的原料基础。独特的“老五甑”工艺、遵循节气的酿造习俗以及蕴含在婚丧嫁娶、岁时节令中的丰富酒礼酒俗,无不彰显着其鲜明的地域特色与文化基因。这份初步认知,为实地调研奠定了坚实基础。
  志愿者们首先拜访了当地享有盛誉的酿酒师傅——赵师傅。在弥漫着浓郁酒糟气息的传统作坊里,赵师傅毫无保留地向年轻学子们揭开了酿酒的神秘面纱。他手把手地讲解,从严苛甄选粒粒饱满、色泽金黄的苞谷开始,到遵循古法的浸泡、柴火慢蒸、摊晾拌曲,再到核心环节——入窖发酵。赵师傅特意带领志愿者们参观了发酵窖池,揭开覆盖的草席,一股混合着粮食甜香与微生物活力的温热气息扑面而来。赵师傅详细阐释了温度、湿度、时间对发酵成败的关键影响,以及如何通过经验判断发酵的程度。

图为赵师傅向志愿者们讲解酿酒过程 

 参观过程中,一个显著的改变引起了志愿者们的注意:取酒环节已从传统的木质“阵子”转变为现代的铝合金设备。赵师傅感慨万千地讲述了这一变化的缘由:木质器具虽承载情怀,但易渗漏、难清洁且效率较低;铝合金设备则更卫生、耐用,出酒率也更高。赵师傅强调,这种转变并非舍弃传统,而是“工具在变,匠心不变” 的务实选择。在保证酒体醇厚本味的前提下,引入现代元素提升效率和品质,正是传统工艺在新时代兼容并蓄、自我革新的生动体现。

图为赵师傅的木质改成铝合金的设备
步入略显昏暗却蕴藏生机的发酵室,湿润的空气里弥漫着苞谷深度发酵散发的醉人醇香。赵师傅抚摸着温热的窖泥,动情地回忆起自己二十余载的酿酒春秋。“刚开始啥都不懂,全靠老一辈手把手教,自己再一点点琢磨、试错。这酒啊,就像养孩子,急不得,也马虎不得。”赵师傅坦言,这门手艺曾是养家糊口的支柱,其间经历过原料短缺、市场波动的艰辛。谈及行业变迁,赵师傅眼中闪烁着复杂的光芒:从纯粹的手工劳作到如今部分环节(如原料粉碎、温度监控)引入机械辅助,生产方式虽有革新,但赵师傅始终坚守着对“好酒”的极致追求——口感醇和、回味悠长、饮后舒适。“机器可以省力,但‘看天吃饭’的经验、‘火候’的把握、‘酒头’‘酒尾’的精准分割,这些‘手上功夫’和‘心里感觉’,机器替代不了。”赵师傅殷切期望这门凝聚着智慧与汗水的手艺能后继有人,让这份独特的“海寨醇香”在岁月长河中生生不息,绵延不绝。

图为苞谷发酵室

图为苞谷酒成品

贵工程信息工程学院的志愿者们收获满满。志愿者们不仅系统梳理了海寨苞谷酒的酿造工艺、器具演变史,深入挖掘了其背后的民俗文化内涵与时代变迁印记,更深切体悟到像赵师傅这样的乡村匠人数十年如一日的坚守与与时俱进的智慧。这份承载着厚重乡土记忆与精湛匠心的“液态文化遗产”,是乡村宝贵的文化资源与精神财富。志愿者们深刻认识到,在乡村振兴战略背景下,保护与活化利用传统酒文化,需要守正创新:既要守护核心技艺与匠心精神,也要探索与现代科技、文旅融合、品牌建设相结合的发展新路,让古老酒香不仅能唤起乡愁,更能酿造出带动乡村产业兴旺、文化繁荣、村民致富的“新味道”。这份源自乡土、融入青春的调研成果,将为海寨酒文化的保护、传承与创新发展注入新的活力,助力其在新时代绽放更加持久而璀璨的光彩。


声明:凡来源或标记以“大学生云报”之内容均为本网合法拥有版权或有权使用的作品,至发布之日起三日后方可原文转载,转载时请注明来源及有效联系方式。

审定:田维甲    责编:赵旭 + 投诉举报

78 赞
  • 相关新闻
    为你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