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生云报(通讯员 李天恩 王禹璇 刘菊华)7月14日,塔里木大学农学院乡村振兴走基层,青春聚力正当时实践队前往新疆生产建设兵团第一师阿拉尔十团八连,开展社会实践活动。这里有生长旺盛的棉花、挂果率极高的红枣、新颖有利的玉米种植体系,为学子们提供了“田间课堂”,为农户带去科技的力量,为兵团乡村振兴注入青春动能。
玉米田头:触摸土地里的生存智慧
到达后,先前往了玉米田,连队书记带着布满细痕的手掌开启实践第一课。“春播30公分行距,既通风透光又防病害,是老辈传下的规矩,也是科学。”他指尖划过行距标记,从选种的籽粒饱满,到追肥的拔节需氮,再到成熟的须褐粒硬,串联起作物生长全周期。印象最深的是浅埋节水滴灌的浇水模式,让每一滴水都成为丰收的希望。队员蹲在田埂记录,感慨课本知识在此有了温度:“每片叶子都在讲生存智慧。”书记掌心的划痕,更让大家懂了栽培不易。
图为连队书记介绍玉米地种植模式 摄 刘菊华
直面风灾减产困境,倾听农户殷切期盼
随后,团队怀求知之心,抱求实态度,带着玉米地的收获与思考,前往了十团八连的枣园。队员们抱着求知求实的态度,观察枣树的生长情况,通过与枣农“话家常”,深入了解红枣产业的生产周期,枣农介绍,目前距离红枣和灰枣的成熟采摘期尚有一段时间,当下主要工作是平整土地。“把地整平整好,等枣子熟了掉下来,捡拾起来就方便多了,能大大减轻收获时的工作量。”枣农对他的工作解释道。
图为农户正在进行土地的平整 摄 刘菊华
脚沾泥土明方向,青春立志为农兴
脚踩松软泥土,心贴朴实农户。这次深入基层的走访,带来了深刻的触动和思考。“只有真正走到田间地头,走进农户的心里,才能对队员们未来的学习方向和人生目标有更清晰、更接地气的认识。”一位队员在交流中分享道。只有用眼睛实实在在看到,用耳朵真真切切听到,才能确确实实感受到,尽管科技在进步,但当前的农业生产活动,尤其是精细化操作和灾害的应对,仍然存在缺陷,而且需要投入大量的劳动力,研发和推广更高效、高产、更具有效率的农业生产方式,降低农民劳动强度,提高抗风险能力和收益,这正是农科学子未来学习和研究的重要目标之一。
图为队员与农户进行交流、学习与总结 摄 刘菊华
此次实践活动是青春与泥土之间的碰撞,是知识与实践的融合。队员们在农田间汲取养分,在与农户交流中明细责任。未来,队员们将带着这份基层的感悟与担当,在科学研究与实践的道路上笃定前行,为兵团乡村振兴绘就更加绚丽的青春画卷。
审核:刘菊华
声明:凡来源或标记以“大学生云报”之内容均为本网合法拥有版权或有权使用的作品,至发布之日起三日后方可原文转载,转载时请注明来源及有效联系方式。
审定:刘菊华 责编:赵旭 + 投诉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