邵阳学院学子风雨桥上听古风,长寿老人闲话中悟孝善真谛

发布时间:2025-07-07 22:37   来源:大学生云报 | 肖扬   阅读 1.1千+一键复制本页标题和网址

新闻报道

大学生云报7月7日讯(通讯员 邓谦余 刘彦祯 杨竹)一座古朴的风雨桥,几缕穿堂而过的习习凉风,一群皱纹里刻满故事的长寿老人——7月6日上午,邵阳学院文学院“赴洞口县高沙镇石榴村孝善文化传承团”的师生们,没有选择会议室,而是走进了村中这座承载着时光与温情的风雨桥亭,在最为生活化的场景中,开启了一场关于孝善、关于岁月的深度“田野访谈”。

图为老人们在闲聊 杨竹供图

桥亭内,时光仿佛慢了下来。七八位年逾古稀的老人,多是八十岁上下,甚至有一位九十多岁的老者,正倚着斑驳的木柱安然小憩。凉风拂过,带来山野的清新,也吹动着老人花白的鬓发。实践团的师生们放轻脚步,围坐在老人身旁,没有预设的问卷,只有真诚的倾听与随心的攀谈。话题从桥的历史、夏日的农事,自然而然地流淌到家长里短、过往的艰辛与如今的满足。

“过去日子苦啊,拉扯大几个孩子不容易……”一位八十三岁的阿婆打开了话匣子,朴素的言语里没有抱怨,反而充满了对子女孝顺、生活安稳的知足。她细数着在外工作的儿女如何定期问候、寄钱寄物,同村的晚辈又如何主动帮忙挑水、劈柴。另一位沉默少言的老爷爷,则在学生们关切的目光中,缓缓道出邻里间几十年如一日的守望相助。那个在角落安睡的九旬老人,均匀的呼吸声仿佛成了这片祥和安宁最有力的注脚。

图为志愿者们在与老人对话 杨竹供图

没有宏大的理论宣讲,没有刻意的文化挖掘。实践团的师生们沉浸在这方小小的桥亭里,从老人们一句句朴实无华的家常话、一个个细微的生活片段中,触摸到了“孝善”文化最本真、最温暖的肌理。“孝”是子女跨越山水的牵挂与反哺,“善”是邻里间无需言语的默契与援手。它们并非高悬庙堂的教条,而是深植于这片土地、流淌在代际之间、浸润在日常点滴中的生活哲学与情感纽带。

“凉风穿桥过,闲话岁月长。在老人平静的讲述和安详的睡颜里,感受到的是一种历经沧桑后的豁达,以及孝善文化给予他们的精神慰藉和社区支撑。这比任何书本上的定义都更生动、更深刻。” 一位参与对话的学生在桥亭的柱子上,悄悄记下了自己的感悟。

图为实践团成员与老师及工作人员的大合照 陈亚男供图

此次风雨桥上的“非正式访谈”,是邵阳学院文学院孝善文化传承团深入石榴村肌理、探寻文化根脉的又一用心之举。它跳出了传统的调研框架,选择在最平凡的生活现场,聆听岁月的声音,感受孝善的温度。师生们意识到,文化的传承不仅在于记录与整理,更在于理解与共情,在于从这些长寿老人身上,读懂乡土中国生生不息的情感密码与伦理基石。这座风雨桥,不仅为村民遮风挡雨,也无意中为远道而来的学子们,架起了一座通向乡土文化核心的桥梁。带着这份来自岁月深处的体悟,他们将继续在石榴村探寻孝善文化赋能乡村振兴的更多可能。


声明:凡来源或标记以“大学生云报”之内容均为本网合法拥有版权或有权使用的作品,至发布之日起三日后方可原文转载,转载时请注明来源及有效联系方式。

审定:肖扬    责编:赵旭 + 投诉举报

37 赞
  • 相关新闻
    为你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