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月兰考,焦桐蔽日。2025年6月28日,郑州大学“三下乡”实践团队河南海豹突击队走进焦裕禄纪念馆,在实物与史料中重温焦裕禄同志治理兰考的奋斗历程,探寻精神传承的时代意义。
纪念馆内,一组“治沙三件宝”——锄头、筐篓与布鞋引发学子驻足。玻璃展柜里,布鞋鞋底布满细密针脚,鞋帮处还沾着未褪尽的黄土。讲解员介绍,这是焦裕禄带领群众治沙时穿的布鞋,他3年间走遍全县120多个村庄,鞋底磨穿了就补,补了又磨,最终和群众一起摸索出“贴膏药扎针”的治沙法。
▲图为“三害”调查队行程路线图
焦裕禄生前使用的旧藤椅磨损严重,右侧椅面的破洞格外醒目——这是他身患肝癌仍坚持工作,用胳膊肘抵压止痛留下的痕迹。治沙展区里,泛黄的手绘地图标注着全县沙丘分布,密密麻麻的植树点位记录着这位县委书记带领群众战“三害”的攻坚足迹。
▲图为焦裕禄同志生前使用的旧藤椅
“他在兰考工作仅475天,却用生命诠释了‘人民至上’。”讲解员的话语让现场氛围愈发凝重。从群众捐赠的感谢信到修补多次的棉袄,从防汛时用过的雨衣到与群众同吃同住的记录,一件件展品串联起共产党人扎根基层、服务人民的初心轨迹。
展厅一隅,泛黄的《兰考县灾情调查报告》手稿上,红笔批注密密麻麻。“这里改了7处数据,都是他带着技术员重新丈量后修正的。”据馆内工作人员介绍,焦裕禄为掌握第一手资料,曾冒雪徒步25公里核查灾情,这份报告成为后来兰考治理“三害”的科学依据。
院中,焦裕禄亲手栽种的焦桐枝繁叶茂。实践团队在树下聆听当地干部讲述:如今兰考的泡桐产业已带动数千农户增收,当年的治沙成果正转化为乡村振兴的动力。
从治沙现场的实物见证,到新时代兰考的发展新貌,实践学子们在跨越半个多世纪的时空对话中,深刻体会到焦裕禄精神“亲民爱民、科学求实、迎难而上”的丰富内涵,更读懂了共产党人“把人民放在心中最高位置”的初心密码。
声明:凡来源或标记以“大学生云报”之内容均为本网合法拥有版权或有权使用的作品,至发布之日起三日后方可原文转载,转载时请注明来源及有效联系方式。
审定:张凯强 责编:赵多米 + 投诉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