扬州非遗行:南航学子对话扬绣,触摸千年针丝匠心

发布时间:2025-09-02 11:07   来源:大学生云报   阅读 5.6千+一键复制本页标题和网址

学子风采

为积极响应国家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号召,践行学校鼓励青年学生参与文化传承与社区服务的理念,南京航空航天大学“广陵丝语”非遗社会实践团队奔赴扬州,开展以“‘绣’迹扬州,‘遗’脉相承”为主题的社会实践活动。团队通过实地探访、自主观察与交流学习,近距离感受扬州刺绣的文化魅力,梳理非遗传承脉络,用青年视角感知传统技艺的温度,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注入青春力量 。

博物馆中溯源:触摸非遗的历史印记

实践首日,团队走进扬州博物馆,开启非遗认知之旅。馆内陈列的瓷器、书画作品等等无一不吸引团队成员的目光。团队成员们分散参观,时而驻足凝视展品,时而低头阅读展牌上的文字介绍,通过展品本身与标注的工艺信息,慢慢拼凑出扬州非遗的发展轮廓。在书画展区,团队成员看到了“扬州八怪”的作品,笔墨间的写意风格,让成员们直观感受到扬州传统艺术“重意趣、尚自然”的特点。后续团队成员也了解到,扬州刺绣与水墨作品的渊源之深厚,甚至陆树娴大师还曾被称为“扬州九怪”。

珍宝馆里探艺:聆听讲解感知针尖匠心

离开扬州博物馆,团队前往扬州非物质文化遗产珍宝馆,聚焦扬州刺绣这一核心主题。进入场馆后,团队跟随讲解员的步伐,系统了解扬州刺绣的相关知识。讲解员结合展陈的作品,详细介绍了扬绣常用的基础针法,比如用于表现细腻纹理的平针、塑造层次感的套针、形似厚涂的乱针,还有能体现线条灵动的滚针等,每种针法的特点与适用场景都讲解得清晰易懂。看着展柜里的扬绣作品,无论是复刻传统书画的经典之作,还是展现扬州本地风土人情的原创作品,丝线交织出的图案都线条流畅、色彩和谐,成员们不时发出赞叹,真切感慨于“针尖生花”的精妙。

除此之外,珍宝馆内还设有大师工作室区域。在刺绣区,两位绣娘正端坐于绣架前专注刺绣,手中的银针带着丝线在布面上穿梭,动作娴熟而沉稳。团队成员们自觉放轻脚步,在不远处安静观摩。看着针线的来回穿梭,团队成员直观感受到扬州刺绣“慢工出细活”的匠心,也对这门技艺的实操难度有了更真切的认知。

访传承人陆俊俭:读懂三代人的传承坚守

行程最后,团队拜访了扬州刺绣非遗传承人陆俊俭老师——扬州刺绣大师陆树娴的女儿。走进陆老师家中,客厅的墙面上挂着许多刺绣作品,全部出自陆老师及其家人之手,既有《天地一沙鸥》、《修竹图》这样的水墨作品,又有牡丹花这样艳丽的作品。时而与水墨难分彼此,时而又流光溢彩,团队成员无不惊叹。

陆俊俭老师结合家族经历,向团队讲述了陆家三代人与扬州刺绣的故事。从母亲陆树娴大师潜心钻研扬绣技艺、深耕传统针法,到自己从小耳濡目染,长大后接过传承的担子,坚守扬州刺绣的传承,再到家中晚辈陆蔚华老师从小在外婆教导下学习刺绣,现在继续推动刺绣的创新融合发展,这些日常又具体的经历,让团队成员清晰看到非遗传承在一个家庭中的真实模样。

谈及扬州刺绣的核心,陆俊俭老师提到,扬绣不只是“用针绣图案”,更要像做书画一样,把对生活的观察、对美的理解融入进去,这样的作品才有“灵气”。这番话让成员们明白,扬绣的价值不仅在于精湛的技法,更在于其中承载的文化与情感 。

青春悟传承:看见非遗的“活”态模样

短短几天的扬州之行,团队成员通过自主参观博物馆,触摸到了扬州非遗的历史底色;在珍宝馆听讲解、看实操,摸清了扬绣技艺的基本脉络;在陆俊俭老师家中,读懂了非遗传承背后的坚守与热爱。无论是漆器、玉雕的工艺之美,还是扬绣的针法之巧,都让大家真切感受到,非遗不是陈列在展柜里的“老物件”,而是在匠人的指尖、传承人的生活里“活”着的文化。

“以前总觉得非遗离我们很远,这次近距离接触才发现,它就藏在这些具体的技艺、真实的传承故事里。”一位团队成员在实践笔记中写道。此次实践让大家懂得,传承非遗不需要空泛的口号,而是从“愿意了解、愿意分享”开始。未来,团队会把这次实践中看到的、听到的扬绣故事整理出来,用青年的方式分享给更多人,让这门“指尖上的艺术”被更多人看见 。(图/文:“绣”迹扬州,“遗”脉相承社会实践团)


声明:凡来源或标记以“大学生云报”之内容均为本网合法拥有版权或有权使用的作品,至发布之日起三日后方可原文转载,转载时请注明来源及有效联系方式。

审定:赵菁华    责编:赵旭 + 投诉举报

183 赞
  • 相关新闻
    为你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