夏日的长治市平顺县,群山叠翠间的潞参基地生机盎然。近日,长治医学院双创三下乡实践团队怀揣着“以专业赋能乡村振兴”的初心,走进这片盛产“中国国家地理标志产品”潞参的土地,在平顺县参种植基地与潞参核心产区,开启了一场“调研产业痛点、助力农品增值”的实践之旅,用青春智慧为当地潞参产业的高质量发展探寻新路径。
“潞参性微温,味甘,归脾、肺经,是平顺县的‘宝贝疙瘩’,但这些年,保鲜难、销路窄的问题一直困扰着我们。”在平顺县某参种植合作社负责人的带领下,团队首先走进了连片的参种植基地。脚下是松软的腐殖土,眼前是齐腰高的参藤蔓,队员们一边仔细观察参的生长形态,一边认真记录种植户口中的“烦心事”。“新鲜参采收后,常温下只能存放3-5天,一旦霉变就全废了;就算保存好了,也大多是卖给本地收购商,价格压得低,辛苦一年赚不了多少。”种植户王大叔的话,让队员们深刻意识到此次实践的紧迫性——解决潞党参的保鲜与销路问题,就是在守护当地农户的“钱袋子”。
带着调研中发现的问题,团队紧接着前往潞参核心产区的标准化种植基地与加工车间。在这里,队员们系统学习了潞参的规范化种植技术,从选种、育苗到施肥、采收,每一个环节都有严格的标准。“潞参的品质取决于生长周期和土壤环境,平顺县的海拔、气候、土壤特别适合参生长,但采收后的处理是关键。”基地技术人员向队员们展示了传统的参晾晒工艺,“过去我们靠天吃饭,遇到阴雨天,参很容易发黑变质,现在有了简易烘干设备,但保鲜技术还是跟不上市场需求。”
针对“保鲜难”这一核心痛点,团队结合医学专业中的生物保鲜知识与双创项目中的技术积累,展开了专题研讨。队员们查阅了大量文献资料,对比了低温冷藏、气调保鲜、天然防腐剂保鲜等多种技术方案,最终决定从“低成本、易操作”的角度出发,为种植户设计一套“家庭式简易保鲜方案”。“我们建议用‘低温+保鲜膜密封’的方式,将新鲜参分成小份包装,放入0-4℃的冰箱冷藏,这样能将保鲜期延长至15-20天;如果是合作社批量储存,可以采用简易气调袋,通过调节袋内氧气和二氧化碳浓度,减少参的呼吸作用,降低损耗。”团队成员、临床医学专业的李同学向种植户详细讲解方案,还现场演示了包装方法,“这个方法不用花很多钱,农户自己在家就能操作,先试试效果,后续我们还会跟踪调整。”
除了破解保鲜难题,拓宽潞参的销路更是团队此次实践的重点。在平顺县电商服务中心,队员们与当地电商从业者展开座谈,了解到当前潞参的线上销售仍以“原材料”为主,缺乏品牌包装和深加工产品,溢价空间有限。“很多消费者不知道潞参和普通参的区别,也不清楚它的药用价值和食用方法,所以很难卖出好价钱。”电商中心负责人的话点出了关键。
为此,团队发挥医学专业优势,整理出潞参的药用功效、食疗配方等专业资料,联合电商中心设计了“潞参科普手册”与“养生食谱卡片”,计划随产品一同寄出,让消费者“买得明白、吃得放心”。同时,队员们还帮助种植户拍摄参种植基地的短视频,记录从田间到车间的全过程,通过“抖音”“视频号”等平台传播,用“看得见的新鲜”吸引消费者。“我们还建议合作社开发参切片、参粉、参蜜饯等深加工产品,既能延长保质期,又能提高产品附加值。”团队成员、药学专业的张同学说,目前已有3家合作社表示愿意尝试,团队后续会持续提供技术支持。
实践期间,团队还走访了平顺县农业农村局,了解到当地政府正在大力扶持潞党参产业,但缺乏专业的技术人才和市场运营团队。对此,团队主动提出建立“长效帮扶机制”:一方面,定期向当地种植户推送保鲜技术、市场行情等信息;另一方面,组织学校的医学、药学、市场营销等专业学生,为潞参产业提供“技术咨询+品牌推广”的线上服务。“我们虽然只来一周,但想把‘短期实践’变成‘长期助力’,让更多长医学子的专业知识能用到乡村振兴的实处。”团队指导老师表示。
一周的实践转瞬即逝,当队员们离开平顺县时,手中握着的不仅是满满的调研数据,更是种植户们沉甸甸的期待。“你们设计的保鲜方法很管用,这几天没坏一根参!”“短视频发出去后,已经有好几个人来问参怎么卖了!”种植户们的反馈,让队员们真切感受到了“学以致用”的价值。
此次长治医学院双创三下乡团队的平顺之行,不仅是一次“把论文写在大地上”的实践,更是一次“用青春服务乡村振兴”的担当。未来,团队将继续聚焦潞参产业的痛点难点,以专业技术为笔,以实践行动为墨,在助力平顺县潞党参走向更广阔市场的道路上,书写更多青春篇章。
声明:凡来源或标记以“大学生云报”之内容均为本网合法拥有版权或有权使用的作品,至发布之日起三日后方可原文转载,转载时请注明来源及有效联系方式。
审定:姚佳昊 责编:赵旭 + 投诉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