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南工商大学学子走访周其才一家:解码家风育人与乡土振兴密码

发布时间:2025-09-02 06:03   来源:大学生云报 | 贺灿、廖泽南   阅读 1.3万+一键复制本页标题和网址

新闻报道

2025年7月,“文润乡土小分队”走进浏阳市龙伏镇石柱峰村博士家庭周其才家。周其才是曾任北大校长周其凤院士的胞弟。周其才家也走出了两位博士,目前在中科院、北大从事教学科研工作。通过对周其才先生的访谈,家风育人、耕读文化传承的精彩画卷,一一呈现。

煤油灯影,照见奋斗底色

周其才的家,是一个朴实的普通农民之家,陈设简单,老式家具静静摆放,留存着岁月打磨的痕迹。周其才本人仅读过半年初中,却用坚韧与智慧,为子女铺就别样成才路。往昔岁月里,孩子们放学后要放牛、除草,煤油灯成了夜晚学习的伙伴。小女儿五岁时,便跟着他在田间忙碌,一亩三分地的油菜活,累到走不动路,是周其才背着她回家。艰苦环境未成为阻碍,反倒让孩子们养成坚韧性格,“认准的事就要做到底”,这份倔强,让他们在学业上一路奋进,从乡间走向中科院、北大的科研高地。

▲图为团队成员与周爷爷在美华堂前合影

家风无声,滋养成长力量

周家没有成文家训,却以朴素行动传递育人智慧。周其才常对子女说“不做坏事,要有正能量,不能偷懒”。儿子曾动辍学念头,他“霸蛮”把孩子送回校园;孩子犯错,他严厉批评但从不打骂,耐心讲透道理。家族互助,更是为成长添翼。周其才的哥哥、中科院院士周其凤,在经济上为侄儿侄女学业兜底,主动承担他们的部分高中学费和大学费用;子女间也形成帮扶传统,大女儿助力三妹,二女儿支持四妹,守望相助的温情。严慈相济、团结互助的家风,如无声细雨,滋养出优秀儿女。

情系乡土,助力发展振兴

哥哥周其凤一直关心家乡发展,积极回馈家乡。为人质朴正直孝顺,多次从北京返乡探望生病的他,用行动诠释优良家风,并努力让厚德、尚学精神在家族中代代延续,乡贤赤子之心之情感染着家乡晚辈。

有着54年党龄的周其才,也心系石柱峰村发展。他认为,村庄可依托山水资源发展旅游,让绿水青山变金山银山,同时也坦言卫生环境待改善。虽未参与村晚、村BA等活动,他却深知,乡村进步需要“思路正确的领导班子”,更要有“为大众服务的初心”。他认为,人人都有乡土情怀与责任担当,各方面齐心协力,乡村文化振兴和全面振兴便有了强大的动力支撑。

▲图为团队成员与周爷爷交流过程

调研感悟:家风育人、文化传承促进村全面振兴

团队聚焦“乡土文化赋能乡村振兴”,周其才家的故事,让我们深刻领悟到家风的力量。从煤油灯下课读,到博士学成投身科研前沿,“坚韧、互助、重教”的家风,是乡村人才培育的“密码”。它不仅让个体突破环境限制,实现成长跨越,更能凝聚起乡土发展振兴的精神力量。

周其才一家的经历,印证了家风是乡土振兴的“根脉”。它穿越艰苦岁月,在新时代为乡村育才、聚能,让平凡乡间孕育无限希望。挖掘、弘扬这样的优良家风,能激活乡土文化活力,让家风成为连接过去与未来的纽带,驱动更多乡村人才回流、助力产业发展。传承良好家风,是乡土发展振兴的精神基因和内在动力。希望在良好的家风传承与乡土文化IP发展创新中,有更多“石柱峰村”,更多的博士村涌现出来,让乡土大地绽放更耀眼的光彩。


撰文 | 贺灿

图片 | 黄靖、何媛

审核 | 阳信生


声明:凡来源或标记以“大学生云报”之内容均为本网合法拥有版权或有权使用的作品,至发布之日起三日后方可原文转载,转载时请注明来源及有效联系方式。

审定:廖泽南    责编:赵旭 + 投诉举报

427 赞
  • 相关新闻
    为你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