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7月,绥江玉影实践团走进庄家翡翠,与首席设计师林少凡开展了一场关于玉雕创新发展的深度访谈。
林少凡,1983年生于福建莆田,号淼云,庄家翡翠首席设计师。他早年深耕油画领域,2011年跨界进入翡翠行业,历经十余年探索,将油画功底、水墨意境与西方抽象美学融入玉雕创作,形成兼具传统底蕴与现代气息的独特风格。其作品以简洁线条与留白见长,在业内赛事中屡获殊荣。
图 1庄家翡翠首席设计师林少凡
从油画到玉雕:跨界路上的勇气与突破
问:您从事玉雕创作多久了?为何从油画转行?
答:算起来有十几年了。我 29 岁才入行,之前做了 11 年油画。转行是偶然,当时油画行业前景一般,朋友邀请我试试玉雕,虽然心里打鼓,但还是鼓起勇气跳出舒适区。毕竟那时已经成家有孩子,从零开始拿几千块工资,确实是很大的挑战。刚入行时很不习惯,总想着回去,全靠坚持才慢慢适应。
问:转行后经历了哪些关键转折?
答:一开始我并不是做玉雕设计,而是设计玉雕摆件的底座,做了4年左右。2014年底才正式接手玉雕设计,这是第一个转折点。两年后觉得在摆件设计上难有突破,又去广州蜜蜡厂尝试了一年,打破了不少固有思维。回到四会后进入庄家,才算真正重新认识翡翠——以前设计是“画什么雕什么”,忽略了材料本身,而在庄家翡翠的工作经历让我学会与材料对话,这是第二个重要转折。
图 2团队成员与林少凡大师展开深度对话
创作理念:材料为魂,无界融合
问:您的作品如何融合东西方美学?
答:美的东西不分东西方,关键是怎么理解和运用。西方在抽象表达上更成熟,我们会借鉴他们的抽象手法,融入东方哲学思想,让两者碰撞出火花。比如留白,不只是简单的空白,而是通过轮廓变化营造想象空间。就像一尊佛放在空荡的房间里,整个空间都是它的道场,这种留白能引发观者的自由联想,这就是东方意境与西方抽象思维的结合。
问:庄家的创作环境对您有何影响?
答:庄家给予设计师极大的自由,不限制题材,但要求作品必须有思想高度,能展现材料的美。这里不规定具体创作方式,只强调回归材料本身——拿到一块翡翠,要读懂它的性格,就像人穿衣服要适合自己的气质,最终目的是让材料的价值通过设计充分体现。这种环境让我们能自由发挥,把个人情感和观察融入作品,而不是为了雕刻而雕刻。
问:如何看待机械化雕刻与手工创作的关系?
答:机械化其实是价值转化的一种方式,两者并不冲突。有些好作品价格太高,普通人难以承受,通过机器建模、量产,可以转化为大众能接受的价位,让更多人拥有喜欢的作品。我们也会用其他材质替代高端翡翠,推出限量版产品。对我来说,机器是可以借助的工具,能带来很多便利,但核心创意和情感表达仍需要手工完成。
图 3庄家7美术馆内展出的雕刻作品
行业观察与青年寄语
问:四会玉雕有何特点?面临哪些挑战?
答:四会是百花齐放的地方,玉雕师能尽情表达自己,这得益于它融合了五湖四海的门派风格。不过现在行业确实面临挑战,很多做商业化的朋友都觉得难,但这是行业洗牌的必经阶段。未来不会是 "满大街都是商品",而会涌现更多有高度的艺术品,整个行业会向更注重作品质量和内涵的方向转变。
问:如何吸引年轻人关注玉文化?
答:我们会针对年轻人的消费能力和喜好做设计,比如用和田玉、玛瑙等材质替代高端翡翠,推出轻量化、个性化的款式。不只是在产品端做减法简化纹样,也在文化解读上做加法,赋予作品社交属性、治愈感等新内涵,让传统玉文化贴近年轻人的生活。
问:对想入行的年轻人有何建议?
答:现在的年轻人大多偏浮躁,我带过的实习生里这种情况很常见。如果真的喜欢这个行业,就要沉下心,大胆去做,不要急于求成。短期内可能看不到回报,但长期坚持把一件事做到极致,一定会有惊喜。就像我画水墨画,前前后后研究了五六年,一开始只是兴趣,没想过利益,后来自然有人看到它的价值。年轻人思维活跃,有活力,只要肯沉淀,未来一定有希望!
图 4团队成员与林少凡大师的合影
林少凡的创作故事,恰如这些玉石——历经切割、打磨,最终在传统与现代的交融中绽放出独特光彩。从油画笔到雕刻刀,从模仿到创新,他用跨界的勇气证明:真正的艺术从无边界,唯有对材料的敬畏、对表达的执着,才能让千年玉文化在当代焕发新生。而这份坚守与突破,或许正是玉雕艺术面向未来的答案。
声明:凡来源或标记以“大学生云报”之内容均为本网合法拥有版权或有权使用的作品,至发布之日起三日后方可原文转载,转载时请注明来源及有效联系方式。
审定:许文轩 责编:赵旭 + 投诉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