薪火承齐鲁遗韵 童心铸思政新章——青岛大学“遗韵思政童行”实践团开展暑期“三下乡”社会实践活动

发布时间:2025-09-02 14:01   来源:大学生云报   阅读 1.1万+一键复制本页标题和网址

新闻报道

2025年7月至8月,青岛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遗韵思政童行”实践团在山东省青岛市即墨区、市北区等地开展以“非遗传承+思政教育”为核心的暑期社会实践活动。此次实践旨在深入贯彻党的二十大关于文化自信自强的重要精神,响应大中小思政课一体化建设要求,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青少年群体中的传承与普及,助力非遗文化活态传承。

实践团以“薪火承齐鲁遗韵,‘童’心铸思政新章”为主线,分“文化传播”与“调研学习”两大板块展开。在文化传播板块,实践团首先走进即墨环秀小太阳幼儿园,针对幼儿认知特点开展非遗启蒙活动。实践团成员提前创作以即墨本土非遗为主题的原创绘本,并制作趣味动画短片。活动现场,志愿者通过“绘本讲解+动画播放+互动问答”的形式,用生动语言向孩子们介绍鲁绣的刺绣纹样、葛村榼子的民俗用途、竹编的发展历史等知识。随后,志愿者还带领孩子们动手制作手工,让孩子们在实践中感受非遗技艺的魅力。“以前不知道这些好看的图案还有这么多故事,我今天做的手工要带回家给爸爸妈妈看。”参与活动的小朋友兴奋地说。

图为实践团志愿者带领幼儿园小朋友开展非遗活动。宋德鑫 供图

离开幼儿园后,实践团又来到市北区浮山新区街道同安路社区,为社区内的小学阶段儿童开展“非遗小课堂”。志愿者先以图片、视频形式向孩子们科普青岛非遗项目概况,随后聚焦竹编技艺,教孩子们利用卡纸模仿竹编制作工艺。活动过程中,还设置了“非遗知识小竞赛”环节,通过抢答“葛村榼子用于什么传统节日”等问题,加深儿童对非遗的记忆。此次社区活动累计吸引30余名儿童参与,为大中小思政一体化构建了“幼儿感知—小学深化”的低学段文化育人链条。同安路社区居民委员会工作人员表示:“这样的活动不仅丰富了孩子们的课余生活,还让他们了解到本土传统文化,希望以后能多开展类似活动。”

在调研学习板块,实践团首先前往青岛鲁绣传承工坊。在非遗传承人的指导下,实践团成员系统了解鲁绣的传统针法特点,观察传承人制作鲁绣日用品(如绣帕、靠垫)的过程,重点关注鲁绣“传统技艺+现代设计”的创新路径。鲁绣传承人介绍:“现在我们会将鲁绣元素融入现代服饰、家居装饰中,让传统技艺更符合当下年轻人的审美,这也是对党的二十大‘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要求的实践。”实践团成员还亲手尝试穿针引线,体验鲁绣技艺的精细与不易,同时记录鲁绣当前的传承现状与创新方向。

图为实践团成员在鲁绣工坊体验鲁绣技艺。张海帆 供图

随后,实践团前往葛村榼子传承基地,与榼子制作技艺传承人王承厚先生深入交流。王承厚向实践团成员详细介绍了榼子的历史渊源、制作流程,以及近年来榼子从“实用工具”向“文创产品”的转型探索。“现在我们会设计更多新颖的纹样,让更多人了解这门手艺。”王承厚说。实践团成员结合大中小思政一体化建设需求,收集不同纹样的榼子实物样本,计划将其转化为跨学段思政教学素材。

最后,实践团走进青岛胶东非物质文化遗产博物馆,通过参观“民俗生活展区”“传统技艺展区”等板块,系统学习胶东地区非遗项目的整体概况,重点关注鲁绣、葛村榼子、胶东大鼓等项目的历史演变与保护成果。博物馆工作人员向实践团成员介绍了博物馆在非遗保护与传播方面所做的工作,以及未来的发展规划。实践团成员结合大中小思政一体化建设要求,梳理出“非遗文化感知(幼儿)—非遗技艺体验(小学)—非遗精神传承(中学)—非遗创新研究(高校)”的跨学段育人逻辑。

图为实践团成员在青岛胶东非物质文化遗产博物馆参观学习。王晨萌 供图

此次暑期社会实践,青岛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遗韵思政童行”实践团累计覆盖幼儿、社区儿童(小学段)80余人次,形成2万余字的调研笔记,包含可转化为跨学段思政素材的案例12个,并拍摄了众多纪实性照片。实践团不仅激发了青少年对传统文化的兴趣与认同,还为大中小思政课一体化建设提供了“非遗赋能”的实践样本。实践团成员表示,未来将继续探索“非遗+思政”的融合模式,为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推进思政教育创新贡献力量。

图为青岛大学“遗韵思政童行”实践团的合照。古瑞阳 供图

(供稿 青岛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遗韵思政童行”实践团 古瑞阳)


声明:凡来源或标记以“大学生云报”之内容均为本网合法拥有版权或有权使用的作品,至发布之日起三日后方可原文转载,转载时请注明来源及有效联系方式。

审定:赵菁华    责编:赵旭 + 投诉举报

385 赞
  • 相关新闻
    为你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