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林业大学 “绿进沙退”奈曼旗科尔沁沙地歼灭战调研小组

发布时间:2025-09-02 13:59   来源:大学生云报   阅读 3.5千+一键复制本页标题和网址

实践报道

为了见证科尔沁沙地书写生态治理的奇迹,近期,北京林业大学 “绿进沙退” 奈曼旗科尔沁沙地歼灭战调研实践小组循着奈曼旗防沙治沙的脉络,用两天时间深入政策一线与治理现场,触摸这场 “沙地歼灭战” 的脉搏,感受科技、政策与民生交织的治沙力量。​

第一天早晨 8 点半,调研小组抵达奈曼旗林业和草原局。工作人员详细介绍了科尔沁沙地歼灭战的总体布局与奈曼旗的核心角色。作为国家 “三北” 工程攻坚战的三大标志性战役之一,该战役采取 “分区治理、协同推进” 的策略,奈曼旗因其地处沙地腹地,承担着 694 万亩的治理任务,占科尔沁沙地总治理面积的 8%,被誉为 “腹地主战场”。10 点,小组驱车前往苇莲苏沙障区。烈日下,一望无际的沙地上布满了整齐划一的草方格。这些看似简单的麦草方格,却是治理流动沙丘的 “先锋工程”。它们有效降低风速、固定流沙,为后续植被恢复创造条件。在这里,小组人员认识了沙地治理的 “主力军”—— 小叶锦鸡儿。这种耐旱、耐寒、耐瘠薄的灌木,不仅根系发达、固沙能力超强,还具有经济价值。其枝叶可作绿肥和饲草,根、花、果可入药,实现了生态与经济效益的双赢。​

次日上午 10 点,调研小组继续前往光伏治沙示范区。在一片片光伏板之下,沙地依然被草方格和耐旱植物覆盖。工作人员介绍,“光伏 + 治沙” 模式不仅提供了清洁能源,还通过遮荫减少水分蒸发,为植被生长提供更有利条件。光伏区周边,黄柳、差巴嘎蒿等固沙植物长势良好。尤其是黄柳,其柔韧的枝条即使被流沙掩埋也能迅速钻出,成为防风固沙的 “前沿哨兵”。而差巴嘎蒿作为 “先锋植物”,凭借其深主根和发达侧根网络,牢牢锁住流沙,成为春季羊群的 “救命粮草”。​

实践期间,调研小组还开展了一项土壤养分检测实验。通过在流动沙丘、草方格治理区和人工造林区分别取样,使用 YF400 型土壤肥料养分检测仪分析 pH 值、有机质、氮、磷、钾等指标。结果显示:与流动沙丘相比,草方格区和人工造林区的土壤有机质、氮、磷、钾含量显著提高,pH 值也有所下降,表明土壤碱性得到改良。进一步通过土壤质量指数(SQI)评价,流动沙丘为 “劣”(0.086),草方格区为 “差”(0.354),人工造林区已达 “中” 等水平(0.592)。​

这些数据直观反映了治理措施的有效性,尤其是人工造林区在五年治理后土壤质量显著提升,说明治理具有明显的时间累积效应。奈曼旗的治沙工作离不开系统性的政策支持与资金保障。据政策文件显示,资金来自国家项目拨款、地方财政、社会资本、国际合作及产业反哺等多渠道。例如,“三北” 防护林工程、欧投行贷款项目等均为治沙提供了重要支持。​

在资金使用上,奈曼旗注重 “以工代赈” 模式,鼓励当地群众参与治沙工作,既改善了生态,又增加了收入。2024 年启动的 20 万亩综合治沙项目,已带动大量农牧民就业,实现了 “治沙” 与 “致富” 的双赢。​

奈曼旗的治沙实践,不仅是一场生态修复的战役,更是一场科技、政策与人民力量的综合展示。从草方格到光伏板,从差巴嘎蒿到樟子松,从政府主导到群众参与 —— 每一步都彰显着 “系统治理 + 精准施策” 的现代治沙理念。(张涵萁)


声明:凡来源或标记以“大学生云报”之内容均为本网合法拥有版权或有权使用的作品,至发布之日起三日后方可原文转载,转载时请注明来源及有效联系方式。

审定:赵菁华    责编:赵旭 + 投诉举报

114 赞
  • 相关新闻
    为你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