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生云报9月2日讯(通讯员 江羽凡)2025年8月1日,“探湘南女书古韵,续永郡非遗新章”实践团队走进湖南省江永县“女书手信”非遗体验空间,与女书传承者周荆儿老师(女书研究先驱周硕沂之女、七代传承人)深度交流,通过 读、唱、写、绣 四大环节,解锁世界唯一女性文字——女书的传承密码,见证非遗活化的当代实践。
家族传承:从“女书字典”到活态坚守
探访伊始,周荆儿老师回溯家族与女书的渊源:其父周硕沂先生被誉为“女书研究第一人”,上世纪从家族笔记中偶然发现女书踪迹,耗费数十年编纂国内首部《女书字典》,为女书抢救、学术研究奠定基石。作为女书第七代传承人 ,周荆儿老师自幼浸润于女书世界:2010年投身推广,为好莱坞影片《雪花秘扇》配音;参与“女书歌谣”展演;更耗时多年筹备“周硕沂女书纪念馆”,让家族传承脉络可视化。
图为周荆儿老师在为队员们讲述其父亲周硕沂先生与女书的故事
“父亲当年在油灯下校勘字典的身影,是我传承的底色。”周荆儿老师说,女书不仅是文字,更是古代女性的“情感密语”。
现场解码:读写唱绣里的文化基因
活动中,周荆儿老师以《女书读唱本》为蓝本,带领探访者沉浸式体验:
—— 读、唱:用江永方言吟诵女书歌谣,解析“蚊形”“菱形”字符间藏着的相思、劝诫与祝福;
图为周荆儿老师在为队员们讲解《女书读唱本》
—— 写:从书写姓名开始,临摹“吉祥”“平安喜乐”等祝福语,将女书刻入书签、福牌;
图为周荆儿老师在教队员们用女书字体写自己的姓名
图为队员们练习书写女书时的场景
—— 绣:店员同步开展女红教学,指导绣制荷包、香囊,让女书文字与传统女红技艺交融共生。
图为队员在绣香囊
图为绣有汉字和女书字体“平安”的香囊
指尖摩挲间,千年女书从“文献符号”化作可触可感的文化载体。
跨界偶遇:传承人寄语“年轻化表达”
探访尾声,团队幸运邂逅女书习俗传承人蒲丽娟老师 。作为湖南江永女书世家传人(母亲为何静华,国家级女书传承人),蒲丽娟老师精通女书读写唱及刺绣、织锦,创作《丽娟劝母》《女书飘香纽约》等十余部作品,更曾随团赴联合国中文日展演。
谈及女书传承,蒲丽娟老师寄语青年:
“女书是‘活’的文化,不该困在玻璃柜里!希望年轻人把它融入生活——设计成文创,唱成新曲调,甚至写进社交媒体,让千年文字在你们手中开出‘新花’。”
图为队员们在学习“女歌”的场景
非遗新篇:从“守护”到“共生”
女书作为江永独有文化符号,2006年列入国家级非遗名录 ,承载着古代女性的精神世界。周荆儿老师的“家族传承脉络”与蒲丽娟老师的“创新实践”,构成女书活态传承的双重缩影:前者守护“根脉”,后者拓展“边界”。
图为实践队员和蒲丽娟老师(第一排左二)、李雪英店长(第一排右二)的合照
这趟体验里,最动人的从不是女书本身的“古老”,而是传承者们把“古老”活成“现在”的智慧。看到周荆儿老师提起父亲周硕沂先生在油灯下校勘《女书字典》时眼底的光,才懂她守的不只是七代家族的脉络,更是女书的“根”——让那些差点消失的文字,有了可追溯的源头;而蒲丽娟老师说“别把女书困在玻璃柜里”时,又让人看见传承的另一种可能:它可以是联合国舞台上的展演,是绣在荷包上的纹样,甚至能变成年轻人手机里的文创设计。
原来“传承”从不是单向的“守护”,而是像这样“守旧而不守旧”:实践队员们感慨:“触摸女书的瞬间,读懂的不仅是文字,更是传承者‘守旧而不守旧’的智慧——让千年文化在年轻血液里继续流淌。”
声明:凡来源或标记以“大学生云报”之内容均为本网合法拥有版权或有权使用的作品,至发布之日起三日后方可原文转载,转载时请注明来源及有效联系方式。
审定:江羽凡 责编:赵旭 + 投诉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