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7月,广东财经大学绥江玉影实践团走进文宝斋翡翠博物馆,与省级非遗玉雕(四会玉雕)代表性传承人、文宝斋创始人廖锦文展开深度对话。作为廖氏家族玉雕第四代传承人,廖锦文以“一生做一事”的执着深耕行业数十载,其作品兼具艺术性与创新性,彰显着传统玉雕的当代生命力。
图 1文宝斋翡翠博物馆
家族传承:家训中沉淀的工匠精神
吴桐雨:您是廖氏家族玉雕第四代传承人,有没有让您印象深刻的家训?
廖锦文:我爸爸说过一句话:“一生能做好一件事。”这也是我坚守玉雕行业的信念,就像很多非遗传承人一样,择一事终一生,用工匠精神把行业传承下去。
吴桐雨:家族氛围对您入行影响很大吧?
廖锦文:是的,从小在治玉氛围中长大,耳濡目染,自然对这门手艺产生了浓厚兴趣,最终选择将其作为毕生事业。
图 2文宝斋翡翠博物馆创始人,玉雕大师 廖锦文
创作理念:在守正与创新中寻找平衡
吴桐雨:您如何平衡传统雕刻技艺与现代审美?
廖锦文:首先要理解玉雕的历史,中国玉器文化超过一万年,比文字历史更悠久。传承要保证历史源头在作品中体现,但创新要结合当下。比如雕刻要扎根传统,但可以融入现代生活的情感与观念。
吴桐雨:我注意到门口那件“围巾”雕刻很特别,传统玉雕很少用这个题材,您是怎么想到的?
廖锦文:这是一种创新理念。传统技艺要突破,就得写实当下的生活观念。我想起妈妈送我围巾的温暖,想通过作品传递母亲的关爱与感恩之情,这不只是技艺,更是情怀的表达。
吴桐雨:您的作品中始终是把通过您在生活中的感触,传统美德,优秀文化融入在玉雕中。能否具体阐述一下,是怎么将二者融合在一起的?
廖锦文:首先周礼所说的玉不琢不成器,人不学不知道。其实在古人的琢磨玉器的过程对人生鼓励有很大的关系。比如雕刻师每天在琢磨一件玉器,其实在每天的雕刻中,玉雕师都在磨练自己。我在雕刻玉,玉也在磨练我。我希望通过磨练这块玉石继续磨练自己,在雕玉过程中,我不断感悟成器过程的这个时间这个艰苦,如果一个人成人成材,好像我们雕刻玉器一样,一定要把它不断琢磨,最后打磨成为一件美丽的玉器,其实做人也是这样学习,也是这样不断在磨练成才。
吴桐雨:《翡翠之愿》保留红缎区域供收藏者铭刻心愿,为什么想到这种互动性创作?
廖锦文:每件作品都是个人情怀的表达,但我希望与参观者互动。玉雕虽无声,却有“语言”,能传递美好祝愿。留白区域让每个人可以写下自己的想法,实现作品与观者的对话,让感动相互传递。
图 3廖锦文大师作品《翡翠之愿》
行业观察:传统与现代的碰撞与融合
吴桐雨:四会玉雕融合了多门派风格,您如何看待这种特点?
廖锦文:四会是包容开放的地方,汇聚了北派、海派等各地技艺,还有木雕、石雕从业者转行玉雕,形成多元化风格。加上岭南文化早接外来影响,这里的玉雕既有传统根基,又富创新精神,堪称“岭南派”。
吴桐雨:现在很多年轻人不愿沉下心做传统雕刻,更倾向工业化模式,您怎么看?
廖锦文:急于求成不长久,“慢慢来,可以快一点”。网络、数控都是工具,离不开人的思维。AI再先进,也缺不了人的创意。手工雕刻的温度和情感,是机器无法替代的,就像走路看风景和坐车赶路,感受完全不同。
图 4廖锦文大师在认真雕刻
传承寄语:深耕传统,拥抱时代
吴桐雨:对想从事玉雕行业的年轻人,您有什么建议?
廖锦文:首先要多了解传统,研究优秀文化和历史,再结合生活点滴创新。材料和主题要相互感动,把时代性融入作品。若干年后,你们的创新也会成为新的传统。年轻人要沉下心,在传承中找到自己的方向。
吴桐雨:感谢您的分享!
廖锦文:不客气,年轻人加油!
廖锦文大师以“一生做一事”的坚守,在玉雕世界里架起传统与现代的桥梁。他的作品与理念,不仅展现了四会玉雕的魅力,更为非遗传承提供了“守正创新”的生动范本。
图 5团队成员与廖锦文大师合照
声明:凡来源或标记以“大学生云报”之内容均为本网合法拥有版权或有权使用的作品,至发布之日起三日后方可原文转载,转载时请注明来源及有效联系方式。
审定:许文轩 责编:赵旭 + 投诉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