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生云报9月1日讯(通讯员 欧阳天田 郑琳 薛婷婷 雷雅棋)为深入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大和二十届二中、三中全会精神,全面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教育的重要论述和全国教育大会部署,加大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推广力度,促进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7月21日至7月27日,江西水利职业学院“丹心报国”爱国主义教育实践队奔赴萍乡市,通过多元形式助力乡村语言文化建设,在传承红色基因中践行青春使命。
一、村民深度调研:摸清语言生态,夯实推普础
为推进对乡村语言现状的精准把握,实践队以沿背村为主要调研区域,通过“实地走访+问卷调研+互动交流”的方式,开展全方位村民语言情况调研。
在重走甘祖昌将军曾带领村民修建水库的道路时,队员们手持推普材料,主动与沿途村民交流,一边聆听红色往事,一边细致询问村民日常使用普通话的频率、交流中遇到的困难、学习普通话的意愿及偏好方式等。在傍晚的乡村巷陌间,队员们以“流动教学点”形式发放调查问卷,针对不同年龄段村民的语言使用习惯和学习需求展开深入了解,遇到村民研究问卷时,队员们顺势进行易错发音指导,在自然互动中完成语音示范。
图为实践队推普过程中与村民合影留念
二、研学红色场馆:红色文化浸润中的语言传承
萍乡市丰富的红色资源,为推普工作搭建起天然的实践课堂。实践队以“红色研学+推普”模式,将普通话融入红色文化传承的每个环节,让语言成为连接历史与当下的桥梁。
在沿背村,实践队在沿背村支部书记刘爱凤的带领下,深入甘祖昌不忘初心事迹陈列馆、甘祖昌和龚全珍故居、返修桥等红色遗址。队员们认真倾听村书记讲述甘祖昌将军解甲归田、带领乡亲艰苦奋斗的事迹。随后,用标准普通话与同行村民交流感悟,用规范的语言传递老一辈革命家的精神内核。
图为实践队聆听甘祖昌将军历史故事
三、开展推普活动:聚焦儿童与老人,实现精准赋能
针对不同群体的语言学习特点,实践队以“互动体验+推普”的模式,重点面向儿童和老人,在沿背村开展了形式多样的推普活动,让语言赋能覆盖乡村关键群体。
在沿背村党群服务中心,实践队结合村庄红色底蕴,为孩子们设计 “趣味推普小课堂”。通过绕口令互动纠正发音,让孩子们在游戏中掌握语音技巧;通过线上诗词诵读打卡传递文化底蕴,提升语言表达的韵律感,让孩子们在听故事、讲故事的过程中,提升普通话表达能力,加深对本土红色历史的了解。活动尾声,队员们向孩子们发放印有普通话知识的手册,讲解普通话对学习成长、未来发展的重要意义,在孩子们心中播下主动学习普通话的种子。
图为孩子们自主画出请将普通话的水宝图案
留守儿童作为乡村未来发展的重要力量,其教育与成长状况不仅关系到个人的前途命运,更深刻影响着乡村振兴战略的实施进程。结合前期调研中掌握的留守儿童语言基础薄弱、家庭陪伴不足等实际情况,筛选出三户最需要语言帮扶与情感关怀的留守儿童家庭,深入家中开展一对一推普活动。队员们根据孩子们的年龄和语言基础,制定个性化教学方案,通过日常对话、故事阅读、听说读画等互动方式,帮助孩子们提升普通话水平。教学互动结束后,队员们挽起袖子走进厨房,自制丰盛晚餐。当热气腾腾的饭菜摆满餐桌,队员们与留守儿童及其家人围坐在一起,共进晚餐。餐桌上,大家畅谈家常,分享生活中的点滴,在温馨的氛围中,普通话成为情感交流的纽带,不仅拉近了彼此的距离,更让留守儿童感受到温暖与关爱,为推普工作赋予了更深层次的意义。
图为实践队在村民家中合影留念
针对老年群体,实践队以“移风易俗树新风”为主题,创新将红色文化与普通话学习融合。通过问答环节,引导老人们在回顾红色故事时熟练运用普通话词汇与表达。《东方红》《强军战歌》等红色歌曲的合唱,让老人们在熟悉的旋律中自然使用普通话,重拾学习热忱。这种“红色记忆 + 语言学习”的方式,让普通话承载着红色精神,在与老人的互动中传递文明薪火,让语言交流成为文化传承与文明进阶的注脚。
图为实践队员引导老人填写普通话问卷调查
以语言为桥,赋能乡村振兴。此次“推普助力乡村振兴”全国大学生社会实践志愿服务活动不仅是一次语言文化的传播实践,更是新时代青年学子扎根基层、服务社会的生动写照。江西水利职业学院“丹心报国”爱国主义教育实践队将继续创新推普形式,深化活动内涵,为构建和谐语言生态、促进民族团结、助力乡村振兴贡献青春力量。
声明:凡来源或标记以“大学生云报”之内容均为本网合法拥有版权或有权使用的作品,至发布之日起三日后方可原文转载,转载时请注明来源及有效联系方式。
审定:雷雅棋 责编:赵旭 + 投诉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