吉林农大青年学子赴长春多地调研红色文化与产业融合

发布时间:2025-09-01 16:52   来源:大学生云报 | 林文丰   阅读 8.7千+一键复制本页标题和网址

新闻报道

大学生云报9月1日讯(通讯员 林文丰)在东北沦陷史陈列馆,一件件锈迹斑斑的武器和泛黄的《抗日联军布告》无声诉说着历史。 铸铁浮雕前,吉林农业大学“长春智造·红色传承”爱国主义实践团的成员们驻足凝视,仿佛被带回了那段悲壮岁月。8月9日至13日,该实践团赴长春多地,探寻红色文化与现代产业融合的深层密码。

精神烙印:从抗争记忆到产业根基

植物保护学院2023级学生韦雅在笔记中写道:“残破的棉衣和冰冷的镣铐,让我真切体会到抗争的艰苦卓绝。”这段沉重的历史所淬炼出的不屈精神,正是实践队此行探寻的起点——它如何作为深层的精神基因,融入吉林产业的奋斗血脉,并驱动其发展。

▲图为团队成员驻足凝望东北沦陷史陈列馆浮雕

光影传承:文化力量与青年担当

在长影旧址博物馆,吉林农业大学实践队的成员们被《开国大典》的展览深深吸引。他们驻足于展台前,凝视着屏幕上的历史影像,感受着那个伟大时刻的庄严与激动。黑白画面中,天安门城楼上的欢呼声仿佛穿越时空,让队员们心潮澎湃。展览不仅重现了经典红色影片的永恒魅力,更让队员们深刻体会到红色文化的精神力量,这种强大的精神力量不仅是文化瑰宝,更是赋能现代产业发展、打造具有灵魂的民族品牌不可或缺的“软实力”。

▲图为团队成员看长影旧址博物馆《开国大典》展览

在吉林青年运动史馆,一张1959年一汽青年突击队奋战在“红旗”轿车装配线的照片格外醒目。馆内资料显示,从胡耀林木工突击队创造生产效率提升146%的奇迹,到汽车产业攻坚克难,吉林青年始终是建设浪潮中的先锋力量。

▲图为吉林青年运动史馆关于青年节约队和青年突击队的展览

匠心驱动:锤印里的产业密码与星空下的创新

走进一汽红旗文化展馆,1958年CA770白车身上深达2毫米的手工锤印成为焦点。“这是第一代工匠用榔头一锤锤敲出来的精度,”一汽红旗文化展馆讲解员说,“如今生产线高度自动化,但精益求精的‘工匠精神’从未改变。”这种精神,正是团队所要研究的“红产融合”密码之一——它从历史中走来,为现代工业的智能化发展注入了历久弥新的精神动力。

▲图为团队成员在一汽红旗文化展馆观看一汽工人组装汽车油画

在长光卫星航天教育基地,“吉林一号”卫星模型和实时传回的遥感图像展示了科技前沿成果。“通过卫星监测作物长势,正是我们农科学子关心的领域,”农学院2024级学生刘柯钰指着农业监测应用展板说,“航天领域的突破,让我们看到红色基因中‘敢为人先’的创新精神在当代的延续。”这不仅是技术的进步,更是红色基因中“敢为人先、自力更生”的创新精神在航天这一“新战场”上的生动延续,完美诠释了红色文化与科技产业深度融合的无限可能。

▲图为“长春智造·红色传承”爱国主义实践团赴长光卫星航天教育基地

共识:红色基因是产业跃升的精神引擎

五天的密集探访,实践队穿越历史与现实的隧道,触摸到吉林产业发展的深层脉络。队员们认识到,吉林丰富的红色文化绝非静止的历史,而是为产业升级提供了独特的精神内核与文化支撑;而产业的蓬勃发展,又为红色基因的当代表达搭建了广阔舞台。未来,深入挖掘二者融合潜力,将为区域高质量发展注入更强劲的文化动能。

此次“三下乡”“财经报国 青年力行”活动,成员们不仅在实践中增长见识、提升自我,更为吉林红色文化与产业融合发展研究提供新视角与思路,以青春之力助力文化传承与产业发展。

撰文 | 林文丰

图片 | 韦雅 张兴隆 赵茉含 林文丰

一审 | 林文丰

二审 | 韦雅

三审 | 陈艳洁


声明:凡来源或标记以“大学生云报”之内容均为本网合法拥有版权或有权使用的作品,至发布之日起三日后方可原文转载,转载时请注明来源及有效联系方式。

审定:林文丰    责编:赵旭 + 投诉举报

285 赞
  • 相关新闻
    为你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