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生云报讯(通讯员 郑金昌 黄亮洁 黄任宇菡)7月14日,中南财经政法大学弘法陇原社会实践队赴甘肃省武威市古浪县,开展以八步沙林场治沙实践为核心的“三下乡”暑期实践活动。队员们走访“两山”实践创新展示中心,后又深入眼窝子治沙点考察,并参与沙漠压沙实践,在数千亩治沙成果展示区与亲身劳作中,深刻体悟“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实践伟力,感受三代人接续治沙的精神传承。
图为团队成员参观习近平总书记压沙点
走进“两山”实践创新展示中心,讲解员口中的昔日狂风怒号、沙逼人退的荒芜与今天网格如棋盘、草木葳蕤的勃勃生机形成鲜明对比。“两山”理论在这里不是一个抽象概念,是真正用一寸寸沙、一株株草堆砌起来的生命高地。当讲解员提及科技治沙的突破,队员眼中闪耀的光芒印证了思想对“两山”理解的深层蜕变:科技之力正是绿野与金山的转换枢纽。六老汉的照片前,时光仿佛在泛黄的锄具与风霜中凝固。“老汉们背着干粮,日复一日在黄沙里跋涉几十年……”讲解的低语带着历史的回响,他们的骨子里嵌着一种精神——风沙可以吞没道路,但永远压不弯意志的脊梁。这无声的家国担当与愚公般的坚守,已化为种子,悄然植入青年心中。
图为团队成员走访“两山”实践创新展示中心
通往眼窝子沙区的观光车,像一只小船划开绿与黄的边界。车窗外,层叠的草方格如同金色大地的坚实铠甲,固守着一方水土,间或几株刚萌绿的梭梭,是这片静默战场上顽强的小小生命。现场治沙技术员带着泥土气息的讲解平实有力:“你们看那些草方格子,每一堆麦草都得弯腰扎进沙里才叫顶用。”风卷着细砂钻进队员的衣领,他指着远处说,“水脉也愈发珍贵,我们得像养孩子一样照料这得来不易的绿色。”风沙在脚下缠绕,队员们第一次如此接近治沙动态的脉搏。
下午时分,队员们迎着风沙的洗礼,拿起铁锹和麦草,跃入真正的战场压沙实践。在技术人员耐心的指导中,年轻的身影俯身沙地,用每一锹泥土压实麦草,用脚步丈量每一寸方格。汗水沿脸颊滴入沙中,风裹挟着细沙扑打着。“风带着砂石往衣领里钻,铁锹也格外重”队员王梓名在短暂休息时抹去额上的沙子。黄任宇菡直起腰:“弯腰铲半小时沙,腰腿针扎似的……这才真懂那些老汉背扛的风霜该有多重!”
铁锹插入沙地的瞬间,汗水已浸透队员们的衣背。“开沟深二十厘米,铺草要垂直风向!”林场师傅示范的草方格压沙技术,源自“一棵树、一把草,压住沙子防风掏”的土办法。队员们两人一组展开作业:先挥锹开沟,再由负责铺草的女生放准麦草,压沙者用铁锹和脚将沙踩实如夯地基。风沙迷眼中,队员刘思源的眼镜都有些戴不稳,他抹了把脸笑道:“这才半小时,想想三代人的四十年!”压沙活动结束,几十个金黄色的草方格在沙丘上组成方阵,如同镌刻在大地上的诗行。队员卢若愚轻抚麦草:“我懂得‘绿水青山’的分量了——是手掌的血泡,是灌进鞋袜的沙,是比金子还珍贵的希望。”
图为团队成员搬运压沙材料
队员们疲惫而笔挺的身影印在沙地上,年轻的汗水中凝结了“困难面前不低头,敢把沙漠变绿洲”的精神重量。风沙拂过他们微红的脸颊,青春与黄沙的融合将“六老汉”坚韧的根脉深植于心。队员们合上记录本时,纸页上布满的不再只是文字,更是沉甸甸的承诺。
队员史文琪表示:要如梭梭般扎根奋斗之地,将这片土地上滚烫的誓言带向广阔天地,如那绵延的草方格,一寸寸拓展绿意,将精神火种播撒向更辽阔的未来原野。
图为团队成员在压沙点的合影
中南财经政法大学团委始终立足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将“三下乡”社会实践深度融入“大思政课”育人体系。针对青年学生的认知规律与发展需求,精心设计实践路径,打造鲜活生动的“移动思政课堂”,不断强化为党育才的政治担当。实践过程中着力推动青年思想淬炼与能力锻造同步提升,有效实现了高校人才培养与服务地方社会发展的互促共进。
声明:凡来源或标记以“大学生云报”之内容均为本网合法拥有版权或有权使用的作品,至发布之日起三日后方可原文转载,转载时请注明来源及有效联系方式。
审定:黄任宇菡 责编:赵旭 + 投诉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