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工学子数字赋能沙家浜,青春续写芦荡情

发布时间:2025-09-01 16:38   来源:大学生云报 | 尚雨涵 李诗蔓 查乐妍   阅读 6.4千+一键复制本页标题和网址

新闻报道

为响应乡村振兴号召,苏州工学院商学院“青春领航·e触即发”实践团于 2025年7月1日至8月14日,在江苏省常熟市沙家浜镇芦荡村开展了为期40余天的暑期社会实践。实践团围绕“数字赋能”与“文化传承”两大主题,聚焦当地农副产品销售、青少年文化教育及文旅产业发展需求,实施了一系列具体项目。

精准调研开路,电商培训赋能

实践伊始,团队对芦荡村346户家庭进行了问卷调查。数据显示,78%以上的受访家庭从事大闸蟹、芡实等农副产品生产销售,但其中仅约12%尝试过线上销售渠道。村民反映的主要困难集中在“缺乏平台运营知识”、“直播流程不熟悉”和“缺少技术支持”等方面。

图为实践团成员在走访调查。

基于调研结果,实践团联合沙家浜镇团委,于7月中旬在芦荡村村委会活动室组织了为期一周的“直播电商基础技能培训班”。培训班内容依托苏州工学院电商产业基地资源,涵盖主流电商平台开店流程、产品展示技巧、账号运营维护等核心知识模块。

在实践团成员演示如何利用手机支架和环形补光灯,让展示台上青壳白肚的大闸蟹在镜头里显得更鲜活饱满时,养蟹户王春花起初面对自己的手机镜头显得有些局促。“以前光看别人播,轮到自己对着这个小屏幕说话,舌头像打了结。”她回忆初次模拟直播的感受。实践团负责人仲钰在一旁指导:“王阿姨,不用背词,就像平时给来买蟹的老顾客介绍那样,说说咱这蟹黄多满、蟹膏多厚就行。”

培训班上,团队成员一对一指导村民进行账号注册、场景布置、设备调试和模拟直播。村民陈大叔在第三次模拟直播后表示:“学生们教我把芡实煮好后的糯香特点讲清楚,比干说‘好吃’管用。”该培训班共吸引42名村民报名,最终21人完成了三轮模拟直播实践并通过考核。王春花在培训结束后说:“步骤摸清了,设备也简单,下个月蟹季开始,我打算在自家塘边试试直播。”

非遗技艺传承,浸润少年心灵

为探索传统文化传承路径,实践团与芦荡村村委会合作,于7月下旬面向村暑托班学生组织了“蚕丝扇手工体验”活动。

图为实践团成员在给小朋友示范如何缠绕蚕丝。

活动室内,实践团成员吕思嘉将煮好的蚕茧放入温水中,用细竹签轻轻搅动,挑出丝头。她一边演示如何将几根蚕丝并成一股,均匀缠绕在素白的扇骨上,一边讲解:“沙家浜养蚕历史很久,蚕丝又细又韧,做成扇子既好看又凉快。”十岁的李小雨小心翼翼地捏住丝线,尝试往扇架上绕,几次失败后,在队员帮助下终于成功绕上第一圈,她舒了口气:“这丝比头发还细,真不容易!”随后,孩子们用环保颜料在绷紧的蚕丝扇面上作画,有的画了张牙舞爪的螃蟹,有的画了水波和芦苇。

图为实践团成员在帮助小朋友缠绕蚕丝。

活动持续约3小时,共使用蚕茧超过120枚,每位学生完成了一把手工蚕丝扇。村委会工作人员周霞全程参与后表示:“孩子们缠丝时那股认真劲儿,还有画完争着展示的样子,说明他们对‘蚕宝宝吐的丝能变成扇子’这件事有了真切的感受。这比光听故事印象深得多。”

共商长效机制,展望持续赋能

为促进实践成果转化,8月上旬,实践团师生代表与沙家浜镇政府相关负责人在镇政府召开了校地合作推进会。会议系统梳理了前期调研数据、培训实施情况、文化创新方案等内容,并就未来合作方向进行了务实探讨。

图为实践团师生与沙家浜镇负责人在召开校地合作推进会。

经过交流,双方初步达成以下共识:建立定期“技能下乡”机制,持续提升村民数字技能;深化在地文化元素挖掘,合作研发具有沙家浜特色的文创产品。会上,实践团展示了“沙家浜印象盲盒”概念设计图,盲盒内拟包含本地农产(如迷你包装芡实糕、藕粉)、非遗元素(如芦苇画书签、蚕丝扇DIY材料包)及红色文化符号(如Q版阿庆嫂徽章)。

芦荡村党总支书记刘永军评价实践成果“学生们带来了新视角和新方法。电商培训让村民敢于尝试线上销售,农产包装和红色体验方案也为我们提供了落地的新思路。”

“这40天不是单向的‘帮扶’,而是一场乡土与青年的双向奔赴。”实践团指导老师黄金总结道,“乡村振兴的答卷,正需要青年以专业为笔、以热忱为墨,在田野间写下答案。”从精准调研到创新实践,苏州工学院学子以实际行动为沙家浜振兴注入了青春动能。未来,团队将继续与乡村协作,贡献持续助力。


声明:凡来源或标记以“大学生云报”之内容均为本网合法拥有版权或有权使用的作品,至发布之日起三日后方可原文转载,转载时请注明来源及有效联系方式。

审定:尚雨涵    责编:赵旭 + 投诉举报

208 赞
  • 相关新闻
    为你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