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场关于“看见”的青春实践 ——山东大学公共卫生学院开展视障群体就医情况调研纪实

发布时间:2025-08-25 09:50   来源:大学生云报 | 李松阳、何秉睿、周俊祎   阅读 4.3千+一键复制本页标题和网址

实践报道

为积极响应习近平总书记激励新时代青年在中国式现代化建设中挺膺担当的号召,山东大学公共卫生学院“破障寻光·‘卫’你健康”赴济南市视障群体就医现状调研队的青年学子立足济南,贯彻《中华人民共和国残疾人保障法》,围绕“健康中国2030”国家战略,以构建无障碍环境建设,助力视障群体能够独立有尊严地就医为己任,用一场从学校到医院、从课堂到社区的社会实践,书写出力行担当铸青春,深培壮志济民生的新篇章。

当实践队手中的盲杖成为牵动共情的纽带,当志愿者稳稳托举的手臂连成引导的光,当社区孩子的指尖触过盲文点阵,这个夏天,“看见”二字得到了全新的诠释:真正的看见,不仅仅是用眼,更是用心、用情、用行动照亮视障群体黑暗的世界。

看见障碍的重量

图为山东大学公共卫生学院“破障寻光·‘卫’你健康”赴济南市视障群体就医现状调研队成员在光明体验馆完成体验采访

假如光明被彻底抽走,世界会变成什么样子?调研实践队走进光明体验馆,开启了这场独特的情景体验。拉上厚重的隔光门帘,队员们瞬间被抛入黑色的深渊。盲杖触及地面的第一声轻响,在黑暗中被无限放大,像往平静的湖心投下块巨石,震得队员们心头的涟漪久久不散。脚下原本平坦笔直的路面,却化为了充满不确定性的迷宫。车轮碰触盲杖的震颤、路障边缘的直角、扶手金属的寒意,成了辨别方向的线索……在黑暗中,队员们体会到分不清东西南北的慌张和挫败,也更能感受到视障朋友们倾诉的沉重:“盲道常被占用”“电梯没有语音播报,挂号系统读屏软件用不了”“四年不敢独自去医院”等等。正如市盲协主席崔宝佶所说:“视障者缺的不是同情,是能自己走完就医路的底气和勇气。”

看见无障碍的真相

图为山东大学公共卫生学院“破障寻光·‘卫’你健康”赴济南市视障群体就医现状调研队成员在山东大学齐鲁医院完成采访实践

目前,国家和地方各级政府都已出台各项法律法规保障残障人作为社会生活中平等主体的权益,2025年新修订的《济南市保障残疾人合法权益的若干规定》更是明确要求市、区县人民政府应当对既有不符合无障碍设施工程建设标准的公共建筑、公共场所等制定有针对性的无障碍设施改造计划并组织实施。建设视障群体就医无障碍环境,不仅是法律制度的要求,更是医疗公平和人文关怀的体现。

通过实践调研,视障人群就医的无障碍路线图,正一步一步变得清晰。济南市按摩医院的“双轨盲道”连贯设计巧妙地将空间划分为两列——一列是诊疗室入口,另一列则专门设置了连续的座椅和坚固的扶手,对视障朋友们来说,这样一条既能放心走,也能随时歇的盲道,“比多宽的走廊都管用”。齐鲁医院每周开展2次助残流程培训,内容涵盖视障群体引导技巧、医院科室分布、检查项目优先级排序等项目,确保志愿者能高效协助患者完成流程。病员服务中心则采用“青年志愿队+夕阳红退休职工”的双轨服务网络,让志愿者们以“胳膊当扶手”为视障者引路,辅以齐鲁助困基金,让视障群体感受到“看病不难”的踏实。正如中心王瑞主任说:“帮助他们,就像帮邻居递把伞,自然得很。”山东省眼科医院的全套“闭环服务”让视障患者进门即有一对一导诊,从挂号、检查到取药,甚至帮忙打车订票,全程“无缝护航”。此外,山东省眼科医院不止于此,还开通了人工专线代为线上预约,患者只需拨打电话,提供身份证号、电话号码及病情简述,工作人员即可代为推荐科室、预约就诊时间,让“看不见屏幕”的人也能平等享受医疗资源。正所谓:“好的服务,是让他们忘了自己‘需要被帮助’。”

视障人群无障碍就医是个系统工程,需要全社会各相关部门通力合作。全国青联委员、济南市泉润助残公益服务中心发起人孙传彬先生深耕助残领域多年,认真倾听视障群体声音,他特别提到,有志愿者支持的大医院更受残障群体青睐,并呼吁建立“专业志愿团队+社区响应机制”,这样才能切实解决视障人群就医过程中的实际困难。

传递“看见”的力量

这个暑假,实践队通过整理对医院视障人群就医无障碍建设的深入观察和思考,一篇旨在探索构建中国式现代化视障群体地方就医样本的《山东省济南市视障群体就医现状调研报告》呼之欲出。一位队员在工作日志里写道:“我们走过他们的路,才明白要修的不只是物理的道,更是心里的桥。”因此,实践队队员们将目光投向社区,向更多人传递“看见”的力量。

“原来走路要这么小心!盲道上的一点点杂物都会绊倒我。”趵突泉社区里,“蒙眼寻物”游戏让孩子们瞬间发现了视障者的困境,“是啊,”队员们向孩子们分享着调研路上的故事,“我们就认识一位眼睛看不清的叔叔,他去医院最怕的就是自己挂号了,因为他不知道该去哪里,也不知道该怎么走,如果有人愿意引导着他带领着他,或是有个语音的导航,那就更好啦……”孩子们用心的听着,认真思考着帮助视障叔叔的“100种办法”,并把一问一答中得到的“小红花”种子卡片埋进土里,就像那些关于“理解”的认知,正在生根发芽。

图为山东大学公共卫生学院“破障寻光·‘卫’你健康”赴济南市视障群体就医现状调研队成员在趵突泉社区进行科普宣讲

让每个“看不见”都被看见

从黑暗中的感官觉醒到医院的细节观察,从倾听需求到播种理解,实践队找到了“破障寻光”的轨迹。这不仅是一次调研的结束,更是一场寻光行动的开始。光明体验馆的留言墙上有这样一句话:“当三万八千个‘看不见’被看见,光明就真的来了。”这或许就是青春实践的意义:寻找光,靠近光,成为光。破障路上,青春永远是激情澎湃的样子!(撰稿/何秉睿、周俊祎/李松阳  图片/张天一


声明:凡来源或标记以“大学生云报”之内容均为本网合法拥有版权或有权使用的作品,至发布之日起三日后方可原文转载,转载时请注明来源及有效联系方式。

审定:李松阳    责编:赵旭 + 投诉举报

141 赞
  • 相关新闻
    为你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