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乡村振兴战略全面推进,文化振兴作为乡村振兴的“根”与“魂”,其战略意义与实践价值愈发凸显。“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的重要理念深入实践,为盘活乡村特色文化资源、推动文化与乡村发展深度融合提供了根本遵循与行动指南。在此背景下,7月8日至7月10日,“红韵承脉,启新振乡”社会实践队前往山东省青岛市杨家山里,通过深度访谈、参与式观察与实地走访的方式开展调研。杨家山里坐拥山海交融的生态优势与厚重的民俗文化积淀,既留存着与崂山文化、山海渔耕相关的历史印记,又传承了大饽饽制作、崂山民间故事、渔家号子等特色文化形式,具备文化融合发展的典型条件,其实践探索对同类乡村推进文化振兴具有重要参考价值。
全景洞察文化融合实践现状
为全面掌握杨家山里文化建设实际情况,近日,实践队开展了为期三天的密集型调研。在深度访谈环节,队员们与社区负责人、文化站工作者、老住户、民俗传承人、青年创业者等12人面对面交流,围绕文化传播方式、民俗活动开展频次、文化融合具体举措、居民参与意愿与认同感等核心内容深入探讨,挖掘乡村文化建设的鲜活经验与现实需求;在参与式观察中,队员们全程参与居民组织的大饽饽花样制作、崂山民间故事宣讲、渔家号子排练等活动,亲身体验文化活动开展的完整流程,直观感受文化融合的实际效果;同时,实践队还在区域内发放结构化问卷,系统了解居民对本地历史文化与传统文化的认知程度、参与频率、融合态度及改进建议,为后续分析总结提供实证数据支撑。
▲图为实践队员在杨家山里参与文化活动、开展调研现场。张艳 供图
探索文化融合发展有效路径
通过调研发现,杨家山里在文化建设实践中形成了较为系统的文化融合模式。在空间融合方面,区域内原有的老油坊、渔家老宅经修缮改造后,成为兼具山海文化展示与传统技艺传承功能的复合型文化空间。以民俗体验馆为例,馆内既陈列传统大饽饽模具、老渔家工具,还原民俗本真面貌,又专门设置主题展区,通过图文、影像等形式呈现崂山民间故事与渔家历史,搭配大饽饽文创衍生品展示,实现“传统民俗载体+特色文化内涵”的有机结合,让文化空间成为传承历史、弘扬传统的重要阵地;在活动融合层面,本地文化骨干将崂山民间传说与渔家号子韵律相结合,创作编排特色文艺节目,每逢传统节日在文化广场演出。实践队参与的一次改编渔家号子排练显示,这种融合形式不仅受到中老年居民的喜爱,还吸引了部分年轻人参与短视频录制与线上传播,有效提升了文化活动的覆盖面与吸引力;在精神融合维度,社区文化长廊内,居民将“山海共济”“勤劳守正”等传统精神与新时代社区文明公约相融合,形成具有本地特色的风尚培育范式,让文化精神从展示走向实践,真正融入居民日常生活。
▲图为实践队员采访当地村民。张奕欣 供图
剖析乡村文化振兴现实瓶颈
调研过程中,实践队也发现杨家山里在文化建设中面临的问题与结构性瓶颈。从传播方式来看,青年群体多通过短视频平台获取文化内容,区域内传统的线下宣讲、纸质宣传等方式难以有效触达该群体,存在文化传播与青年需求脱节的情况;从产业转化来看,区域内丰富的文化资源未有效转化为经济资源,以大饽饽、渔家号子为核心的文旅产品开发层次较浅,缺乏具有地域辨识度的品牌,市场辐射力有限,文化资源的经济价值未能充分释放;从资源联动来看,杨家山里与高校、文创企业、文旅平台等外部专业力量合作较少,在文化活动策划、产品创新设计、品牌运营推广等方面缺乏专业支持,内外联动机制存在缺失,制约了文化建设的提质升级。
此次杨家山里调研,不仅让实践队深入了解了该区域在文化融合方面的实践经验,更通过实证数据揭示了当前乡村文化振兴面临的共性困境与突破方向。杨家山里的实践表明,文化融合并非理论口号,而是可操作、可推广的实践路径。未来,若能进一步优化传播方式、推动文化资源产业化转化、加强内外资源联动,将为乡村文化振兴注入更强动力。这一实践探索也为拥有类似文化资源的乡村提供了有益借鉴,为推动文化振兴助力乡村全面振兴提供了鲜活样本。(通讯员 张艳)
声明:凡来源或标记以“大学生云报”之内容均为本网合法拥有版权或有权使用的作品,至发布之日起三日后方可原文转载,转载时请注明来源及有效联系方式。
审定:张梦 责编:赵旭 + 投诉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