循声问道,为爱传音 ——山东大学学生唐仲英爱心社志愿服务听障群体就医纪实

发布时间:2025-08-25 09:45   来源:大学生云报 | 李松阳 何秉睿   阅读 1.1千+一键复制本页标题和网址

实践报道

“青春力行担当”不是一句口号,而是扎根现实的行动。这个夏天,山东大学学生唐仲英爱心社“爱听医路,情暖泉青”赴济南市、青岛市听障群体就医现状调研队紧紧围绕“健康中国2030”国家战略,开启了一场突破“无声”的探索——循着听障群体就医的“无声困境”,走进医院、公益组织与社区,既为捕捉听障群体就医难的点滴而“收音”,也为用青春志愿力量架起无障碍沟通桥梁而“传声”,更为播撒“无障碍”的种子而奔走。

做倾听者,解码听障就医难

听障群体的就医路,藏着太多不为人知的“静音时刻”。志愿者们先后走访山东大学齐鲁医院、山东大学齐鲁医院(青岛)、济南市泉润助残公益服务中心、济南市泉韵听力语言康复中心,通过访谈、问卷、实地观察等方式,系统梳理听障群体就医痛点,为探索具备可行性和可持续性的志愿服务路径奠定基础。

当前,国家及地方各级政府已出台多项法律法规,保障残障人士作为社会平等主体的各项权益。2025年新修订的《济南市保障残疾人合法权益的若干规定》,为构建残障群体就医无障碍环境提出了具体要求,生动彰显医疗公平与人文关怀。而探索切实可行的志愿服务路径,是补齐社会综合治理系统短板、缺口最后“一公里”的重要环节。

调查显示,济南市听障人士约20万,占残疾人总数的30%。部分听障者听力损失超过95分贝,仅能感知极端声响如鞭炮、雷鸣,日常交流需依赖手语或文字。这一特殊群体是怎样就医的?

齐鲁医院门诊部病员服务中心的王瑞主任坦言,听障群体就医时,“说不出”与“听不懂”是常态——老年聋人惯用地方手语,与标准手语差异显著,连专业特教老师有时也只能理解三四成;部分听障人士写字困难,无法通过文字交流,病情全靠家属转述,易造成信息偏差,诊疗效率大打折扣。而医护人员普遍缺乏手语技能,年龄大的聋人对“磁共振”等专业术语要通过“躺着、机器呜呜响”等形象表达,进一步加剧沟通障碍。

图为山东大学学生唐仲英爱心社“爱听医路,情暖泉青”赴济南市、青岛市听障群体就医现状调研队成员在山东大学齐鲁医院完成采访实践

图为山东大学学生唐仲英爱心社“爱听医路,情暖泉青”赴济南市、青岛市听障群体就医现状调研队成员在山东大学齐鲁医院(青岛)完成采访实践

志愿者还随机对12名听障患者的深入调研发现,大部分医院虽有基础诊疗流程,但缺乏专职手语翻译,叫号系统依赖语音,听障患者常因“听不见”错过就诊。而济南市泉润助残公益服务中心的“暖医助残·爱润齐鲁”服务站虽能提供手语翻译,却因人力有限、宣传不足,知晓率低。服务的缺口就是任务,听障群体就医急需专业手语服务,而多方联动的志愿服务网络能有力缓解这一需求,但又凸显出培养专业手语志愿者的紧迫性。

做翻译官,架起医患沟通桥

“手语不是简单的手势拼接,是能传递温度的语言。”王瑞主任的手语课上,一语道破了这门特殊语言的本质。为了构建可持续的志愿服务模式,志愿者们从“0”开始,连续三天参与了齐鲁医院的手语系统培训——从数字、字母、简单自我介绍,到山东地名、济南景区的专属表达,最终聚焦到医院科室名称与常见检查项目的手语词汇。王主任特别采用“济南话自然手语”教学,极大提高了志愿者们的服务成效。

听障导医志愿服务是检验学习成果与志愿服务路径可行性的实战场。早上8:00,志愿者为一对中年听障夫妻提供就诊服务。妻子仅会零星基础手语,而丈夫手语混杂南方特色与山东地方表达。在志愿者引导下,办理完门诊特需通道手续,陪同至诊室后,男子通过手语向王瑞主任描述症状,王主任再向主治医生说明情况,形成“听障患者—手语翻译—医护人员”的完整沟通链。就诊开具检查单后,因患者异地职工医保问题,在自助机上无法完成缴费。志愿者立刻用手语比划“窗口”“排队”“身份证”“缴费”等手语词汇引导,最终协助二人完成医保信息核查并重新开具了新的检查单,历时二个多小时顺利完成后续流程。王瑞主任的感慨的说:“你们虽然刚学,但已经帮我们省了三分之一精力。”,充分肯定了志愿者们的工作。复盘课上,志愿者们更深刻体会到:每一个准确的手势,都是在缩短听障群体与医疗服务的距离;而这种“系统培训+实战打磨”的模式,正是构建常态化志愿服务机制的有效路径。

图为山东大学学生唐仲英爱心社“爱听医路,情暖泉青”赴济南市、青岛市听障群体就医现状调研队成员在山东大学齐鲁医院用手语向听障患者讲解流程

图为山东大学学生唐仲英爱心社“爱听医路,情暖泉青”赴济南市、青岛市听障群体就医现状调研队成员在山东大学齐鲁医院辅助听障患者完成异地就医备案流程

做播种者,培育无障碍共识

趵突泉社区的宣讲台上,志愿者们用童趣的动画演示和互动游戏,向社区的孩子们展示听障群体的“无声世界”。

为了让孩子们真正理解听障群体的困境与需求,志愿者从三个维度展开科普:首先,讲解听障分级知识,用“打雷VS说话”的对比,让孩子们直观认识到一级听障者的听力极限;再传授实用的预防技巧,反复强调“60-60黄金法则”——戴耳机时音量不超60%、每天使用不超60分钟,将护耳意识融入日常;最后聚焦“如何正确帮助听障人士”,现场教学“你好”“谢谢”“需要帮忙吗”等6个基础手语,纠正“大声喊叫”“刻意回避”等常见误区,告诉孩子们:递上纸笔、轻声引导方向,都是简单却有效的方法。

当孩子们用略显生涩的手语互相打招呼时,队员们忽然明白:走进社区宣讲的意义,不仅是知识的传递,更是在播撒“无障碍”的种子,如同一粒石子落入湖面,瞬间激起一圈圈涟漪,并不断的扩散,画出了护佑听障群体就医路的同心圆。

图为山东大学学生唐仲英爱心社“爱听医路,情暖泉青”赴济南市、青岛市听障群体就医现状调研队成员在趵突泉社区完成科普宣讲

从医院的调研笔记到指尖的手语温度,从导医台的忙碌身影到社区的稚嫩掌声,这个夏天,志愿者完成了一场关于“声音”的接力——从捕捉听障群体就医的每一处痛点;到用手语和耐心架起医患沟通的桥梁;再到让理解与包容的种子在社区生根。唐社的志愿者们用青春的脚步丈量听障群体的困境,用实际行动让无声的世界里萦绕着爱的回响。

(撰稿|何秉睿 李松阳  图片|张天一、陈雅如、张佳乐 )


声明:凡来源或标记以“大学生云报”之内容均为本网合法拥有版权或有权使用的作品,至发布之日起三日后方可原文转载,转载时请注明来源及有效联系方式。

审定:李松阳    责编:赵旭 + 投诉举报

36 赞
  • 相关新闻
    为你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