暑假社会实践|“绿电双碳并举,风光两翼同行”——南师学子在华能如东风电场开展深度调研
大学生云报8月25日讯(通讯员:徐晨鑫、成鑫睿)当前我国电力发展进入了新时期。实现“双碳”目标,对能源电力发展提出了新要求。新型电力系统是实现“双碳”目标的枢纽平台。构建新型电力系统,理论体系、技术体系、产业体系需要创新与发展,重点是加强多学科交叉融合、多产业相互协同、多技术集成创新,在保障电力供应安全前提下,推进绿色低碳转型。
根据最新分析,2028年前后电力碳排放先于油气行业进入峰值平台,峰值45亿吨二氧化碳左右,按社会用电量年均增长4.5%测算,发电装机将达40亿千瓦,新增电力需求的80%将由清洁能源提供,清洁能源发电量占比将升至49%左右。而以风、光为主体的新能源依然是清洁能源发展的主战场。为探索风光新能源并网运行的关键技术、生态效益与技术创新,南京师范大学暑期实践团队于7月11日赴华能如东50MW陆上风电场、300MW海上风电场及202.2MW沿海滩涂光伏电站开展专题调研。通过实地走访、数据分析和专家访谈,为新型电力系统发展提供了生动实践样本。
一、多能互补,构建绿色能源矩阵
华能如东300MW海上风电场作为国内较早投运的海上风电标杆项目,离岸越25公里,水深约28米,共布置75台风机,配套2座110KV海上升压站和1座220KV陆上升压站,项目于2017年9月30日投产,是当时亚洲建成投产的最大海上风电场。该项目通过先进智控系统和海风集成技术,年均发电量超7.46亿千瓦时,可满足约30万户家庭年用电需求。
在集中控制室,运行人员通过数字化管理平台实现风电功率精准预测,结合储能设施与智能调度系统,有效解决了新能源波动性问题。根据现场工程师介绍,海上风电与陆上风电形成互补,其抗台风设计和动态功率调节系统显著提升了区域电力系统的稳定性;同时,陆上风电与周边光伏、储能资源的协同并网,为区域电网提供了灵活调节能力,助力新型电力系统“源网荷储”一体化建设。
二、渔光互补,创新生态能源模式
华能如东沿海滩涂光伏电站包括200MW“渔光互补”和2.2MW“海上漂浮式”光伏科技示范两种创新模式,充分利用如东县丰富的滩涂和海域资源,实现了绿色能源与生态养殖的协同发展,为江苏省乃至全国的清洁能源建设提供了示范样本。其中,200MW“渔光互补于2023年11月全容量并网,占地约3045亩,是华能在江苏最大的集中光伏电站,项目上层光伏发电、下层渔业养殖的空间立体开发,实现了土地资源的“双收益”,年均发电量达2.3亿千瓦时,每年可减少标准煤消耗超7万吨、减排二氧化碳约15.16万吨,不仅优化了当地能源结构,更打造了“生态+经济”双赢的绿色能源新模式。
三、并网技术突破,支撑新型电力系统
随着调研不断深入,实践团队深入学习新能源并网的核心技术细节。目前,如东风电、光伏项目均配备大容量储能系统,通过“峰谷调节+备用容量”模式,保障新能源电力输出的稳定性。同时,智能电网调度系统实现了风、光、储资源的动态优化分配,有效提升了新能源消纳率。目前,华能如东新能源集群已有效克服风光资源的波动性,实现100%并网接入,为区域电网提供持续、可靠的清洁能源供给。
四、双碳目标下的实践启示
通过此次调研,实践团队深刻体会到新型电力系统发展的“如东经验”:以科技创新破解新能源波动性难题,以多能互补提升系统韧性,以生态融合拓展可持续发展路径。团队成员成鑫睿表示:“华能如东项目不仅是技术示范,更是‘双碳’战略的生动教材,为我们青年大学生理解新型电力系统与新型能源的构建逻辑提供了重要参考。”
此次暑期实践活动实现理论与实践有效结合,进一步加深双碳背景下新型电力系统的理论体系和技术体系的理解,激发未来投身新能源电力发展的热情,为“双碳”目标贡献南师青年学子智慧与力量。(通讯员:徐晨鑫。成鑫睿)
声明:凡来源或标记以“大学生云报”之内容均为本网合法拥有版权或有权使用的作品,至发布之日起三日后方可原文转载,转载时请注明来源及有效联系方式。
审定:徐晨鑫 责编:赵旭 + 投诉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