铁骨生花遇新境:非遗传承人与大学生的“新老对话”唤醒千年铁画——淮南师范学院学子探索芜湖铁画“破圈路”

发布时间:2025-08-25 13:02   来源:大学生云报   阅读 542一键复制本页标题和网址

学子风采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文化自信是更基础、更广泛、更深厚的自信,是更基本、更深沉、更持久的力量。”为深入践行文化传承使命,2025年8月3日,淮南师范学院学子“三下乡”社会实践团队走进“中国铁画之乡”安徽芜湖,以“传承不守旧,创新不离宗”为理念,开展铁画非遗传承与创新实践活动。团队深入中国铁画创意园及飞龙铁画工作室,与非遗传承人高文清老师探讨技艺革新路径,近距离感受“以铁为墨,以锤为笔”的匠心魅力。同时,团队聚焦年轻群体文化需求,大胆探索创新路径:通过直播间全景呈现铁画制作全过程,让网友“云围观”非遗技艺;将传统铁画工艺与现代动漫元素结合,精心创作的动漫角色铁画作品,既保留铁画的刚劲质感,又融入青春潮流气息,为古老非遗注入新活力。

图为铁画非遗下 传承精神起。吴仪 供图

图为与高文清老师合影。吴仪 供图

图为长江轮渡上 非遗江河结。吴仪 供图

图为进市博物馆 探铁画发展。吴仪 供图

探馆寻踪非遗文脉藏古韵,青春践行地域风华续新篇

8月3日上午,团队走进芜湖市博物馆,重点探访铁画发展史展区。镜头下,刚劲灵动的铁画作品与长江航运文物静静陈列,从古朴铁线到航运工具,无声诉说着铁画技艺与长江文化的千年羁绊。随机采访了一位游客,询问到他关于非遗与地域文化相结合的见解,他说:“水土养技艺,这样的文化才活得起来。”这句话让队员们深有感触:非遗的生命力,正藏在与地域文化的紧密相拥里。在博物馆的参观中队员们认为这不仅是史料的收集,更是让他们读懂:青年传承文化,先得读懂脚下的土地与文脉的温度。

长江轮渡上聆听文化回响,织密非遗与江河的联结

8月3日下午,团队前往港旅游客中心,乘轮渡体验长江航运,在江风涛声中深化非遗与地域文化调研。轮渡行于江面,队员们直观感受“黄金水道”的生机。途中采访了一位本地渔民与一名年轻游客:渔民笑谈“守江护江就是长江文化的实在传承”,游客则期待“用新视角发现生活里的长江文化”。谈及传统工艺,两人均盼“老手艺如江水般守根向远”。队员们将访谈所得与上午铁画史料衔接,完善“铁画—航运—地域文化”关联档案。江风拂面,大家更深刻体悟:长江文化的生命力,藏在坚守与期待中,更在传统工艺与时代的相融共生里。

仿铁画创意园探传统根脉 融现代元素焕技艺新生

8月4日,团队走访中国铁画创意园,与高文清老师深度交流,观摩铁画制作全程,并聚焦技艺现代化、新时代定位及年轻传承人培养等议题展开探讨。谈及年轻继承人培养,老师说到“学习周期长,市场认知度低”等问题。

交流中,老师详解铁画锻打、塑形工艺,提出传统环节可融入数字化设计、新材料应用等现代技术的思路。针对年轻传承人培养难点,建议通过体验课程激发兴趣,结合生活场景开发文创产品拓宽路径。

现场,老师演示以长江大桥为主题的铁画创作,将传统锻打质感与现代建筑美学结合,展现传统工艺的时代活力。此次探访为铁画传承创新提供了新视角。

芜湖铁画工作室联动游客 共促传统技艺现代传播

8月5日上午,团队在芜湖古城飞龙铁画工作室开展线下简易铁画制作体验活动,同步通过问卷收集游客对铁画传播的建议,并计划在下午开启主题直播。

下午的直播中,高文清老师演示用铁画技法创作动漫角色,随后团队讲解铁画与新时代长江精神的关联,同时向观众征集文创创意以便于后期开发。此次活动以多元形式拉近传统技艺与大众距离,为铁画现代传播聚智献策。

蝉鸣盛夏,他们带着对非遗的热忱,踏上三下乡的旅程,在芜湖的铁画创意园与工作室间,追寻铁与火交织的千年文脉。

走进创意园,锻锤起落的铿锵声里,高文清老师以铁为笔、以锤为墨,在我们眼前铺展“刚劲中藏柔情”的铁画世界。深度交流中,记录下传统工艺与现代技术碰撞的火花——数字化设计让纹样更精,新元素让铁韵更久;探讨年轻传承人培养时,体验课引流、文创破圈的思路,为非遗传承注入青春想象。

工作室里,亲手锻制简易铁画的触感仍在掌心,问卷与直播中游客的巧思扑面而来。当动漫角色在铁笔下成型,当长江精神与铁画肌理相融,忽然懂得:非遗从不是博物馆里的标本,而是能与新世代对话的鲜活文化。这场旅程,让大家在锤火光影间读懂匠心,更在传承与创新的平衡中,找到了青春助力非遗的方向。(通讯员 王瑞敏)

供稿:淮南师范学院音乐学院

撰稿:王瑞敏

摄影:吴仪

指导老师:陈可可 余琨


声明:凡来源或标记以“大学生云报”之内容均为本网合法拥有版权或有权使用的作品,至发布之日起三日后方可原文转载,转载时请注明来源及有效联系方式。

审定:赵菁华    责编:赵林朗 + 投诉举报

18 赞
  • 相关新闻
    为你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