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央民族大学“籽籽同心”实践团:青春奔赴丹寨,共绘现代化新篇

发布时间:2025-08-25 13:16   来源:大学生云报   阅读 562一键复制本页标题和网址

学子风采

大学生云报8月25日讯(通讯员 李子墨 金世斌)盛夏的黔东南,青山叠翠,细雨微微,苗寨间芦笙悠扬。7月下旬,中央民族大学“我们眼中的中国式现代化”示范项目“籽籽同心·寻访丹寨”实践团赴贵州省丹寨县,展开为期多日的暑期社会实践。十余名青年学子深入茶园、酸汤厂、银匠村等地,通过实地走访、专题访谈、文化体验和法治宣讲等方式,全景式调研了当地在民族团结进步与高质量发展道路上的生动实践。

这是一场青春与丹寨的双向奔赴。丹寨以产业振兴、非遗活化、法治建设回应着新时代的召唤;青年学子则以脚步丈量发展道路,以思考凝练实践启示,将青春书写在中国式现代化的鲜活注脚里。

法治建设——情理相融、法润苗乡。

在丹寨,法治建设不仅体现在制度层面的完善,也融入了乡土之中。实践团此行,便在课堂、村寨和民间智慧之间,体悟到一条从“人情事理”走向“法治理性”的独特路径。

在丹寨县龙泉镇马寨村,一堂面向“一老”群体的民法课拉开帷幕。中央民族大学法学院卢桂老师结合土地承包、婚姻家庭等案例,把抽象条文转化为村民熟悉的生活场景。听课的老人们或记录、或提问,会后主动咨询现实问题。在另一处教室,丹寨县青少年活动中心里,团队成员正为孩子们带来一场别开生面的普法与思政之旅。通过讲解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与反校园霸凌,护航童心健康成长。法律在此刻不再遥远,而是化为贴身的工具法律,成为老有所依、幼有所护的暖心力量。

图 1 两堂普法课

此外,团队成员还走进国家级非遗贾理传承人李会堂家中,观摩贾师诵贾仪式。团队走进国家级非遗贾理传承人李会堂老师的家中,有幸观摩了贾师诵贾仪式。竹片清脆,苗语悠扬,贾理这部口耳相传的“文化法典”犹如一条穿越时空的纽带,将苗族先人的智慧与当代人的心灵紧紧相连。随后,县文广局原局长李天云向团队详细讲解了贾理的历史脉络与传承现状。实践团认识到,随着现代法治体系的完善,贾理已不再承担司法调解的功能,而是以一种道德观念和文化认同的方式,继续影响着苗族社会的伦理秩序与价值共识。

图 2 贾师诵贾仪式

在“小唐调解室”,学子们又看见了另一番图景。这里的调解员坚持“情理先行、法治保障”,既运用乡土智慧舒缓情绪,也通过制度化、数字化手段提升效率与透明度。扫码评价、远程视频调解、多部门协作,让基层治理更加高效便民。相比于贾理的历史文化意义,这里展现的是法治现代化的现实图景。二者一古一今,一个承载着文化记忆与道德规范,一个推动着法治进步与社会治理,共同讲述着民族地区从“以理服人”到“依法调解”的治理嬗变。

从山村课堂到校园讲堂,从苗寨木楼的吟诵到调解室的背靠背调解,法治在丹寨既闪耀着理性的光辉,也传递着文化的温度。青年学子在走访与思考中深切体悟到:唯有让“情、理、法”同向发力,法治建设才能真正润泽苗乡,成为民族团结和乡村振兴的坚实基石。

图 3 实践团成员在小唐调解室向唐法官咨询治理模式与效能

非遗传承——古风新韵,生生不息。

在龙泉镇,实践团拜访了舞龙传承人龙德湘老师,了解这一古老技艺的传承故事。在他的指导下,队员们亲身体验了舞龙,感受其中蕴含的团结协作与奋勇拼搏的精神。在中国银匠村,成员们参观了融合苗银、苗医、苗药、蜡染与富硒茶等多重文化元素的综合展区。大家从大师王国春的巨作《一统江山》中,读出了各族儿女对国家统一的心声;在苗医药展示区,看到草本与银饰相结合的治疗智慧,感受到劳动人民的生活哲理与创造精神。非遗不只是技艺,更是文化认同的鲜活表达。

蜡染之行同样给实践团成员留下深刻印象。宁航蜡染坚守蓝染工艺,曾在2020年伦敦时装周作为压轴作品亮相国际舞台,传承人杨而朗更被誉为“东方的维纳斯”;而在草木染服饰有限公司,传统靛蓝被拓展成多色谱系,融合现代设计开发成时尚服饰,吸引青年目光。无论是坚守传统还是锐意革新,蜡染都在不断拓展边界,让古老技艺走出苗寨、走向世界。蜡染因此成为连接传统与现代、乡村与国际的桥梁。

实践团深刻认识到,丹寨的非遗传承正是“守正创新”的生动写照:既根植历史、赓续文脉,又面向未来、融入生活,展现出中华文脉生生不息的生命力。

图 4 团队成员在龙老师指导下体验舞龙

乡村振兴——茶旅融合,酸汤飘香。

乡村振兴是丹寨故事的主旋律。实践团走进马寨茶园,沿着山路蜿蜒而上,满目皆是滴翠的茶垄。体验采摘后,实践团成员来到茶馆品尝当地富硒茶,聆听负责人吴仁东的创业故事。“我是从这片土地走出来的,我相信好茶能走出大山。”作为返乡青年,他带领村民走向“幸福致富路”。在他的带领下,马寨茶园实现了有机化、品牌化发展,还获评“妈妈茶园”,为妇女提供了家门口就业。依托丹寨“硒锌茶”的资源优势,茶园推出有机硒锌茶,增强了市场竞争力。更令人惊喜的是,茶园正在推进智慧化管理:5G监测系统、AI病虫害预警、产品溯源平台,让传统茶业插上科技的翅膀。如今的茶园,还开发出“茶旅融合”,让游客在体验采茶、制茶的同时,感受苗乡文化与康养特色,走出了一条产业与旅游相结合的新路径。

在千里苗疆农业开发有限公司,酸汤产业同样展现出蓬勃活力。厂区内,传统坛罐与现代生产线相映成趣。公司负责人龙三介绍,企业依托丹寨丰富的辣椒、西红柿资源,利用不同的发酵周期研发出“酿三月”“酿六月”等品牌,销往四方,有效带动了周边农户种植和增收。酸汤不仅是丹寨人餐桌上的味道,更发展成产业链,带动辣椒、西红柿种植,越来越多的村民在家门口实现增收。

青年们看到,丹寨的发展动力来自因地制宜的产业布局,来自科技与人才的加持,更来自群众的内生力量。这里的乡村振兴,不是单一口号,而是共富蓝图的鲜活实践。

图 5 千里苗疆农业开发有限公司龙经理向团队成员介绍酸汤生产流程

青春实践——在调研中体悟中国式现代化

几天的调研,实践团的青年们既是观察者,更是参与者。他们在茶园品茶问道,在酸汤厂了解产业思路与工艺流程,在银匠村探寻多样非遗,在课堂上为孩子们讲授法治与思政课程。丹寨的发展故事,正是中国式现代化的独特样本。他们看到的现代化,不是钢筋水泥的堆砌,而是多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的图景,是非遗与产业齐头并进的格局,是乡土智慧与制度建设相结合的探索,更是新质生产力在民族地区的蓬勃生长。

实践团成员纷纷表示,这次实践不仅开阔了视野,也坚定了青年投身民族地区发展的信念。返程路上,一位队员深有感触地说:“在丹寨,我们看到的不是抽象的宏大叙事,而是看得见、摸得着的幸福生活。这,正是我们眼中的中国式现代化。”


声明:凡来源或标记以“大学生云报”之内容均为本网合法拥有版权或有权使用的作品,至发布之日起三日后方可原文转载,转载时请注明来源及有效联系方式。

审定:赵菁华    责编:赵旭 + 投诉举报

19 赞
  • 相关新闻
    为你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