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月20日,云南大学“幸福边关行”实践团来到临沧市沧源佤族自治县龙乃村,通过实地参观、参与巡边、入户走访等多种形式,亲身感受边民富、边疆稳的深刻意义,聆听新时代阿佤人民的幸福之歌。
初识龙乃:绘就边境村落的崭新面貌
龙乃村,一个位于中缅边境线上的佤族村寨,隐蔽于蓊郁的山林中,1960年才重新划界回归祖国的怀抱,以前是很多当地人口中的“山旮旯”。而如今的龙乃村,青山环绕,云雾袅袅,正闪耀着幸福的光芒。
踏入龙乃村,实践团仿佛走进了一幅充满活力与希望的画卷。整洁的村道、崭新的房屋、村民们幸福的笑容,无不让人感受到那里焕发出的勃勃生机。龙乃村党总支副书记柏勇军向团队成员们介绍道,“曾经的龙乃村,村民住的是茅草房,走的是泥巴路,人畜共居一屋。”而自全面推进现代化边境幸福村建设以来,村里跟着全县的步伐推进发展绿色农业,不仅巩固了甘蔗、茶叶、核桃等传统产业,还引进蜜蜂养殖、橄榄种植等,积极探索“边旅结合”的发展模式,利用自身优势来探索发掘新的发展道路。“如今的龙乃村,村民住的是砖房,走的是柏油路,人和家畜分开住,户与户之间不设围栏,邻里之间的关系十分亲密和睦。”从“泥水路”到“硬化路”、从“茅草屋”到“安居房”,柏勇军副书记的话语里,充满着乡村发展的幸福,让实践团队亲眼看到了推进民族团结进步建设、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生动典型。
图为龙乃村部分村貌。胡萌 供图
巡边体验:体悟边防一线的坚守奉献
作为与缅甸接壤的边境村寨,龙乃村距国境线仅200米,守护着3个界桩间的6.12公里边境线。柏勇军副书记说,“因为山上的GPS定位时常不准确,边境线的长度都是巡边人员用皮尺一点一点量出来的。”
走进龙乃村边境联防所,实践团队与联防所工作人员进行面对面交流,聆听守边同志讲述“边境线上的故事”,并与联防队员一同踏上了巡边路。实践团队了解到,风雨无阻的三次巡边,是联防所工作人员的日常工作,除了吃饭时间,其他时候都是在巡边,有些时候饭也来不及吃,都是带着干粮上山去吃。“我们生活在边境线,幸福就是边境稳固,国泰民安。”联防所的工作人员说。
巡边路上,柏勇军副书记还介绍道,在还没建起边境铁丝网防护栏和联防所之前,巡边人员的生活条件异常艰苦,住的是临时搭建的小帐篷,睡的是折叠床,没水没电,还经常漏风漏雨。而当被问到条件如此艰苦,是怎么坚持下来的时候,巡边员肖赛远说:“这是职责所在,是党对我们的信任,我们必须要坚持到底。”就这样,他坚持了一年又一年,成为了龙乃村永舍边境联防所最早的一位队员。
在建起边境线铁丝网和联防所之后,巡边人员的条件改善了许多,工作强度也减少了许多,沿途监控设备星罗棋布,广播系统循环播报“禁止非法入境”的警示,边境防线愈发稳固。尽管如此,巡边人员们仍然十年如一日地坚守,守护着边境的安定。
图为团队成员体验巡边活动。胡萌 供图
图为团队成员与联防所工作人员合影。胡萌 供图
入户走访:感知佤族村寨的家国情怀
在柏勇军副书记的带领下,实践团队深入村庄,走访了各户村民。在走访途中,实践团队发现村里各农户家中都挂着国旗,村口还写着“建设好美丽家园、维护好民族团结、守护好神圣国土”的醒目标语。据柏勇军副书记介绍,这是受龙乃村党总支书记、村委会主任赵爱军的影响,他每周都要走一遍崎岖陡峭的巡边路,至今已坚持巡边20多年,行程7000多公里,还给村民编了一段顺口溜:‘户户都是哨所,人人都是哨兵’,放牛就是在巡边,采茶就是在守边。”潜移默化中,龙乃村守卫边疆、永不换防的信念早已融入村民的血液。
“守好祖国的边境,就是守好自己的家,这是我们每个边民的责任和义务”,龙乃村一户村民说。在赵爱军书记的带动下,“为国守门、为国戍边”已成为全村共识,村里将“增强国家意识、公民意识、法治意识”写入村规民约,明确“守边固边靠大家,人人要爱边,户户要守边”,而龙乃村也成为了远近闻名的“零走私、零偷渡”平安寨。
图为团队成员拜访村民家中。胡萌 供图
从大学校园到祖国边境,这段充实而难忘的龙乃村实践历程,犹如一堂行走在祖国边境线上的“思政金课”——从书本中“中华民族共同体”的抽象概念,到村寨里鲜活生动的团结实践;从边疆地区“边民富、边关美、边疆稳、边防固”的壮美图景,到联防所巡边人坚守与奉献的感人故事,每一处见闻都成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生动教材,讲述着龙乃村的“幸福密码”。同学们在倾听与感悟、感动与思考中,既领略了党领导下边疆建设的辉煌成就,更深刻体会到各族群众手足情深、守望相助的血脉联系。这场沉浸式的实践教育,已然在同学们心中播下理想的种子,指引着青年学子以智慧和汗水奔赴边疆、建设边疆,在新征程上书写下坚实的青春答卷。(云南大学,“幸福边关行”实践团,通讯员 陈航 彭涛)
声明:凡来源或标记以“大学生云报”之内容均为本网合法拥有版权或有权使用的作品,至发布之日起三日后方可原文转载,转载时请注明来源及有效联系方式。
审定:赵菁华 责编:赵旭 + 投诉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