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广东青年大学生百千万工程突击队-广东省外语艺术职业学院向阳逐光实践队的队员们走进广州海珠区昌岗街,探访70岁的梅姨时,他们不仅进行着例行的防诈宣传与非遗文化推广,更邂逅了一位用智慧守护社区、以巧手传递温暖的宝藏老人——梅姨的故事,生动诠释了“向阳逐光”所追寻的温暖与价值。
社区防诈的“安全员”
面对层出不穷的诈骗,梅姨的警惕是社区的一道安全屏障。“陌生电话、信息,一律拉黑删除!”她的态度斩钉截铁。在院子里,她如同一位自然的“安全员”。当可疑人员向老人推销“神药”或“养老投资”时,梅姨会巧妙上前:“阿叔阿姨的钱都由子女保管,有事等他们回来谈?”既护住了养老钱,又化解了潜在冲突。这份源自生活积淀的智慧,正是向阳逐光实践队员们希望传递给更多长者的力量。
图:梅姨向老师和学生们讲解守护日常
缝纫机前的“传艺”时刻
实践队员们向梅姨展示非遗竹编扇时,这位长者的生活智慧与手艺令人惊喜。她仔细查看后指出关键:“竹片太厚、间隙过宽,扇风不凉。用毛竹最好,又“软熟”(即柔软)又唔会“发毛”(即发霉)。”更让队员们获益匪浅的是,梅姨年轻时精于缝纫的功底在此刻得到了印证。见扇子需包边,她立刻走向缝纫机前。哒哒声中,她娴熟地示范了如何为竹编扇进行精致牢固的包边,针脚细密流畅。这缝纫机前的一幕,超越了简单的宣传,成为一次珍贵的“传艺”互动,让非遗技艺在代际间有了鲜活的交流。
图:梅姨向实践队员们讲解竹编知识
图:梅姨向实践队员们展示竹编扇子包边手艺
手艺与热心的延续
“从小身体弱,别人玩闹,她就绣花勾线,卖钱买纸笔。”梅姨回忆道。如今,她依然乐于分享手艺,常用零散布料,教学生制作实用的“箍笋”(即抱枕)用于义卖,让爱心随着手艺传递。梅姨认为义卖既能学东西又有意义,但总不忘叮嘱学生:“学生应以学业为主!”她眼中那份不灭的热情,深深感染着队员。
图:梅姨的缝纫日常
防诈与文化的双向赋能
此次探访中,向阳逐光实践队以创新实践验证:“防诈宣传”与“非遗文化推广”碰撞出“1+1>2”的社会效益。队员们更在梅姨身上学到了用智慧守护邻里安全的担当,也感受到其生活经验和传统手艺所蕴含的文化力量。未来,向阳逐光实践队将持续推进此类活动,让青年力量在守护老年财产安全与传承非遗文化中发挥更大作用,在基层实践中书写青春担当。
图:实践队员合影留念
声明:凡来源或标记以“大学生云报”之内容均为本网合法拥有版权或有权使用的作品,至发布之日起三日后方可原文转载,转载时请注明来源及有效联系方式。
审定:黄佳纯 责编:赵旭 + 投诉举报